​不要轻易对孩子说“可是”——可是效应,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 沟通心理学

  • A+

儿童教育心理学 沟通心理学 

不要轻易对孩子说“可是”——可是效应,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 

“可是效应”是指人们为了说服别人,先采取“是”的态度,然后再采取“可是”的态度,从而促使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现象。

“可是效应”原本是一种很有效的说服方式,具体到家庭教育中,由于很多家长经常使用,甚至是反复地错误使用,以至引起孩子的反感,成为亲子之间纠结不清的难题。

想想看,当别人给了我们希望,又突然让我们失望时,相信很多人都会因这种滋味而痛苦。同理,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如果过多地使用“可是”这类否定语言,就等于让孩子品尝这种滋味。

期末考试,浩浩得了第一名,爸爸一脸喜悦,高兴地对浩浩说:“儿子,这次成绩考得不错,这是你认真学习的成果,值得表扬啊。”听了爸爸的话,浩浩笑得灿烂极了。 

可是,还没高兴几分钟,爸爸又接着说:“可是,成绩好也不能骄傲,周末我再给你报个加强班,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再拿个全班第一。”再看这时的浩浩哪还有什么笑脸,听到“可是”二字,早就没什么兴致了。 

后来,浩浩小嘴一撇,嘟囔着:“我就知道你的‘可是’后面准没好话!” 

紧接着就是一句:“唉,算了,我还是去乖乖看书吧!”说完,浩浩没精打采地走了,只留下爸爸独自坐在那里发愣。 

在家长和孩子的对话中,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

孩子对妈妈说:“妈妈,周末带我去游乐场吧!”母亲回答道:“我知道你周日休息,很想去玩……”话到这里,孩子脸上露出充满期待的笑容。不料妈妈话锋一转,脱口而出的却总是这样的话:“可是,这周末你还得去练琴。”故事中的这位父亲就属于这种典型,本想表扬孩子,然而最后却因一个“可是”让刚刚还兴高采烈的小脸,马上变得黯然无光了……

心理学上,有个很重要的避免父母与孩子冲突的原则,就叫“不说可是法”。那些原本想传达善意的沟通,会因父母所用的“可是”一词而导致前功尽弃。也许,在很多父母看来,“可是”二字之前都是场面话,而只有“可是”后面的话才是父母真实的心声。

其实,当这样的话传到孩子的耳朵里时,他们的理解却全然相反,“除了父母要你做的,一切免谈”,而此时父母之面所讲的那些善意的话,自然也就完全被抹杀掉了。这样的教育又岂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又岂能看到实效呢?

由此看来,如果家长要表扬孩子,那就痛快、彻底地表扬,一刀砍掉“可是”后面的尾巴。要知道,在某种程度上,让孩子尽情享受被赞美的愉悦比任何物质奖励对其影响都会更持久、更有意义。

129

每天懂点沟通心理学

那么,家长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呢?其实,如果家长不说“可是”,而是尝试使用下面的表达方式,沟通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情景模式,家长不妨练习一下。

 ◎情景一

邻居家的小女儿买了条粉色裙子,你的女儿见了,嚷嚷着:“妈妈,我也要买新裙子。”

最好这么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那条裙子,如果等你生日的时候,你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为你选个非常漂亮的裙子作为你的节日礼物,妈妈觉得那就更好了。”

不建议这么说:“我知道你很喜欢那条裙子,但是现在不能买。”

◎情景二

今天是朋友的婚礼,原计划一家人去祝贺,可是儿子放学后却说不想去了。

最好这么说:“我知道你累了,如果稍微休息一会儿后,你还能陪我们去参加婚礼那就更好了!”

不建议这么说:“我知道你累了,但是今晚的喜酒,你一定得陪我们去。”

◎情景三

最新一届的动漫展即将举行,动漫迷的儿子跟你说他非常想去看这次展览。

最好这么说:“我知道你对动漫感兴趣,如果能够在中考结束后,明年再轻松地看个尽兴就更好了。”

不建议这么说:“我知道你对动漫感兴趣,但是这次不行,以后再说。”

总之,要想做个聪明爸妈,就要有意识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孩子的思维方式。而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更是每位智慧的家长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门艺术,领悟其中技巧,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使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儿童教育心理学,沟通心理学,不要轻易对孩子说“可是”——可是效应,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如果家长要表扬孩子,那就痛快、彻底地表扬,一刀砍掉“可是”后面的尾巴。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