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儿童教育心理学 情绪心理学
孩子不是大人出气的“猫”——踢猫效应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提升效益,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归。一次,董事长遇到突发事情,为了不迟到,只好超速驾驶,结果被开罚单,还是误了时间。董事长来到办公室,为了转移别人注意,将销售经理训了一番。销售经理挨训后,又对助理挑剔一番。助理无故被人挑剔,无处撒气就找业务员的碴。业务员回到家,看到儿子就大发雷霆。儿子被父亲训斥了,也很恼火,将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
一个人有了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往往会沿着由强者到弱者的方向传递,而最弱的那个则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在“踢猫”的链条中,为什么人们往往选择向弱者宣泄负面情绪呢?这是因为弱者更可能选择默默地承受,而不选择反抗。如果被迫接受负面情绪的弱者也没有妥善处理自己的委屈与气恼,那么就会自动地加入传递的行列,成为传递愤怒的一分子,这样愤怒就被传递到最弱小的“猫”身上。由此可见,出现“踢猫效应”的关键并不是负面情绪的存在,而是产生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
生活中,“踢猫效应”十分常见,它的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弱者的一场灾难。当“踢猫效应”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时候,孩子——家庭中的最弱小者——则是最容易成为灾难的最终受伤者,承受本不应该承受的痛苦。
家庭教育案例
娜娜妈妈觉得自己这一天真是太不顺了:上班坐地铁的时候,差点被门给夹住了;中午订的外卖,竟来是一整盒的夹生饭;下班回来后,在小区附近的菜市场买点蔬菜还缺斤短两;快到家时,不知楼上哪位扔下一大团报纸,刚好掉到自己头上。娜娜妈妈进门的时候,想起今天的不顺,简直是一肚子的委屈。不过转念又想,既然回到家了,总算好了。可是,就在娜娜妈妈刚推开房门,却看到娜娜在餐桌上铺了满满一桌子的碎纸,而且客厅沙发上、地板上,到处都散落着零零碎碎的纸片。而娜娜,似乎对此不以为然,还在专心致志地贴她的碎纸贴画。
“娜娜,你怎么搞的,把家里弄得到处都是碎纸片,你再这么不省心,我就不要你了!”妈妈看到眼前这些,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娜娜大声地说道。
娜娜赶忙扭过头来,很疑惑地看着生气的妈妈,不知道说什么好。娜娜心想:昨天自己也这么做来着,可是妈妈那会儿却只是一个劲地夸自己贴得好看啊!可是,今天,妈妈为何冲我发脾气呢?是谁惹恼了妈妈呢?
家庭教育案例解析
你越不顺,心情越不好,孩子就越是会犯错,惹你生气,这种情况你是不是也经常会遇到呢?
日常生活中,繁忙的工作、钩心斗角的人际关系以及琐碎的家庭事务,常常把无形的压力加之于父母身上,免不了就会出现委屈、生气、愤怒、郁闷这样的情绪。然而,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是可以传递的,有着很强的传染性,尤其是当一个人的负面情绪没有以恰当的方式得到宣泄的时候,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向外爆发,变成不可抑制的怒火。
但是,面对这些负面情绪,很多家长不是冷静下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而是只想着自己心里不舒服,只想着对孩子发泄情绪。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由于自身尚未独立,仍需依赖父母的扶养,仍会选择顺从父母,即使在某些事情上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他们还是会服从养育他的家庭及父母,这样孩子就成了大人的“出气筒”,大人不是对孩子万般挑剔,就是跟孩子大动干戈,甚至说出“你再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的话来恐吓孩子。
儿童教育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孩子不是大人出气的“猫”——踢猫效应,面对这些负面情绪,很多家长不是冷静下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而是只想着自己心里不舒服,只想着对孩子发泄情绪。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