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考试心理——考生的“怯场”心理及其调治,心理障碍及调节

  • A+

青春期健康 心理障碍及调节 

学生考试心理——考生的“怯场”心理及其调治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督促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有些学生一到考场,就感到紧张、不自在,甚至恐惧,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考试效果。这就是考试“怯场”现象。为了克服考生中普遍存在的“怯场”心理,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我们应正确认识“怯场”心理形成的原因,并积极寻求调治的途径。

考生“怯场”心理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的负效应所致。

现行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做法依然存在。不少学校还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按考试分数的高低排名次、评优劣。有的家长按成绩的好坏实施奖惩。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压力,致使有的学生视考场为“战场”。

2.知识上的缺陷。

有的考生基础差,知识掌握得不全面,很多问题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带着疑难进考场;有的学生应变能力不强,他们固守传统解题模式,思路狭窄,方法单一,一旦遇到变化了的题型,便手足无措。

3.应考经验不足。

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熟悉考场规则。有些学生虽经历过多次考试,但很少严格遵守考试程序,遇到较正规的考试时,即感到不知所措,盲目被动。二是考前准备不充分,必要的考试用品不齐备,考试时手忙脚乱。三是不按易后难的程序答题,抓住难题不放,结果难题答不出,容易题也耽误了。

4.受过分紧张的考场气氛的影响。

比如监考人员巡视太频繁,反复地强调纪律,不定时地提醒时间以及过分夸大考试的重要性等,都会人为地增加考生的焦虑感。

5.监考人员的查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正从事复杂、不熟悉或需要费脑筋的活动时,外人在场,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干扰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监考者频繁地翻阅考生的试卷,或长时间地站在考生的身边,无形中会对考生带来压力,使其心理忐忑不安,无法正常答卷。

此外,考生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等,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exams2

那么,怎样对考生“怯场”心理进行调治呢?

1、正确贯彻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

明确考试的作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消除“分数=能力”的错误认识,坚决纠正按分数排名次、编班、评优的不当做法。

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应以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应试方面的训练,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

3、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学生意志的自我锻炼。

教师应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树立对考试的正确认识;要求学生在困境中锻炼毅力,排除一切干扰完成决心要干的事,强制自己参加一些不感兴趣但却是必要的活动。一旦形成坚强的意志,便可有效地克服考试时的紧张、焦虑心理。

最后,告诉学生一些对“怯场”心理实行自我调控的方法。这里仅介绍其中最常见的两种:

①凝神。

凝神最普通的形式是静坐或反复默念某一个词。它可以使考生精神完全放松,减少压力的影响,对消除紧张心理大有益处。

②意念。

所谓意念就是将意识集中于某个现实的或幻想的物体。考生感到紧张时,可有意识地将视线移向天花板,或想象一个勇敢者的形象,所有的心理能量便会从其他的精神和生理活动中得以引发,集中于完成考试任务上,从而收到精神镇静的效果。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