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孩子探索的兴趣——孩子探索世界的同时发展语言

  • A+

家庭教育指导 语言发展 

1~2岁孩子探索的兴趣——孩子探索世界的同时发展语言

除了对物质的探索以外,0~2岁的孩子,还暴露在语言的环境之下。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情感相融的生活情景中学到的,这样发展起来的语言才不是干巴巴的词句。比较好的发展状态应该是,当他们嘴里说出某个词的时候,他们内心会同时出现跟这个词有关的感受和情感。环境中的物质通过儿童的感觉器官,最终升华为儿童的精神,然后以语言的形式被儿童表达出来。儿童利用这样的语言与他人沟通和表达自己。

所以学习语言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全方位的精神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孩子对这个世界探索时所形成的心智结构,也就是每一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在孩子心中都有与之相配的事物作为支撑,如果这个支撑是现实生活,那么孩子在语言表述时就在同时处理现实生活给孩子留下的内在的信息。

这样在语言使用的过程的同时心理活动也在进行,而心理活动的内涵又与人真实生活一致,因为孩子的经验来自环境中的真实事物,无论孩子如何以儿童的方式歪曲和误解了现实生活(童话),孩子在表述时大脑出现的信息是孩子曾经经历的,经历又是多元的,如一段情节记忆,这里面有事件的过程,有相关事物的形象,有孩子对这些物质的体感,有那些物质发出的特有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孩子本身的心智会发生互动,孩子会产生丰富的关于这一事件的联觉。

如果我们把孩子跟现实生活割裂开来,把孩子的兴趣过早地引向阅读书籍,尽管孩子读的书上面有图画,但图画不能给予孩子有关图画上的生物和物质全面的信息,只给了一个二维空间的,可视不可触摸的,而且被画家和作家改变了的事物信息。当我们把孩子用来与真实事物互动的时间拿来去做了这种单纯阅读的事情,阅读的内容又不是孩子可以从新鲜的生活中自主提取的内容,(书是作者加入自己的思想的精神创造物)孩子只能吸入二手原料,这样的东西给孩子多了,由于孩子缺少现实生活作为支持,造成他们在表述时,大脑出现的内容可能就会是阅读过的各类作者的思想片段的再创造,也就是说孩子在幻想,但幻想的是自己的幻想。

由于孩子还没有成长起强大的意志力掌控自己的思维,与现实互动不够,读书看电视看电脑等间接经验过多,孩子可能会出现不在人间的状态。也就是思想不在现实,感觉和意识在自己的幻想中不在当下的生活中,孩子跟自己环境脱离,无法与环境互动。我们管这种情况叫作“精神漂移”。

“精神漂移”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长时间走神,在正进行的群体活动中,在正进行的工作中,在正吃饭的过程中都会发生长时间走神的现象。在孩子走神时如果你跟他说话,孩子也在跟你说,但孩子所说的内容就不知来自哪里了。想象是好的,但如果孩子过分想象,而且想象的材料过于与地球无关,这就会影响到孩子作为一个人类的正常发展。

我这样说并不等于反对阅读,阅读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占用孩子的心智比例应该有不同,不是有专家说阅读好,家长就只给孩子阅读,或在孩子4岁前把孩子的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了,使孩子只对读书感兴趣,别的什么都不愿做。

babyspeeking4

由于婴儿在母亲的子宫中听到的是母亲的语言,因此在出生后就只对在母亲腹中听到的那个语言敏感,我们称孩子敏感的语种为“母语”。母语是帮助孩子用来形成自己精神内涵的符号,在2岁以前,母语主要用来练习表达自己,与事物配对,与周围的人沟通,由此建立起了人类使用语言的信心。

如果这时给孩子提供的语言环境过于复杂,或者促使孩子学习第二种语言,就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困惑,使他们不知道用哪个语言系统来表达自己,并且对用语言表达自己失去信心。于是多语言环境的孩子会出现推迟利用语言表达的现象。

在过于复杂的语言环境下生活的孩子,有时会出现一种情况,即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孩子会用一种无词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语调没有语词,当这种语言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儿童会感觉到非常孤独和失落,所以许多心理学家都反对婴儿0~2岁的时候暴露在多种语言差别过大的语言的环境之下。

如家里跟孩子近距离接触的人,有说湖南方言的人,又有说广东方言的人,孩子母亲又说普通话。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1岁之前跟说湖南方言的人在一起,突然被带到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下,又与湖南话隔绝。这样都会造成孩子说不明白的现象,不过只要成人有足够的耐心,不要给孩子压力,孩子很快会使用环境中的语言,虽然在特殊事件中还偶尔会用天使语,但无妨孩子在环境中语言的使用,所以不用担心。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