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 134
  • A+

父母教育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父母用他慈爱的眼泪,洗净我污浊的心灵,用爱心代替鞭打,他的眼泪胜过千言万语的训诫,愈加坚定我改过向善的决心,虽然当时我准备接受任何严厉的处罚,如果父亲真的责备我,可能会引起我的反感,而无益于我德性的进长。

——[印度]甘地

教育孩子绝不能下“猛药”,让其屈服于训斥和棍棒之下。在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理念冲击“不打不成器”传统家教观念的今天,“棍棒底下出傻子、逆子”的事例也屡见报道。然而奇怪的是,类似“西点男孩培训中心”的鞭打教育竟受一些家长追捧,而家长自己打骂孩子的现象也依然存在。

许多家长在“鞭子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引导下,教育孩子时,动不动就非打即骂。

郑博,一个3岁的孩子,只因为不肯识数认字,死在了父母的棍棒下。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一审判处孩子的父亲——河南来杭打工人员郑海现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

2005年12月24日晚,郑博的母亲秦某教3岁的儿子认数字“1、2、3、4、5”,但儿子读了一遍后,就无论如何不再开口。性急的秦某打了儿子两个耳光,又操起一根木棍,痛打儿子。

这一幕被刚好回家的郑海现看到,他制止了妻子的行为,表示由他来教育。但是,生性倔强的儿子仍不肯多念。脾气暴躁的郑海现顿时火起,也操起木棍朝儿子的脑袋打了两棍。孩子放声大哭,但父亲并没有停手,木棍相继落在了郑博的脸上、手上、屁股上,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当晚11时,郑博突然大声喘气,脸色也变得难看,父母连忙把儿子送到附近的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此时,郑博已死亡。

经鉴定,郑博是因头部道打击,颅脑受损后引起呕吐,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导致死亡。除了头部的致命伤,郑博四肢、臀部等部位多处受伤。

在法庭上,郑海现后悔不已:“我们只是为了教他认字,他不肯,我们生气才打他。”“我们不是存心去伤害他……是教育他,多认点字,学聪明一点……做爸爸的教育他一下,并不是真的想打他……”“之所以下这样的狠心,为的是不想让孩子过和自己一样的苦日子”。

郑海现夫妇都是河南淮溟人,郑海现只有初中文化,其妻只有小学文化。2002年5月,妻子生下了儿子郑博,2003年,他们舍下刚满周岁的儿子,从河南淮滨来到杭州萧山。在一切安排妥当后,二人就把儿子从老家接了出来。

夫妇二人靠每天推着车卖水果谋生。为节省开支,他们一家租住的房子只有10多平方米。据认识郑海现夫妇的邻居反映,二人都是地道、本分的农民,但他们经常用棍棒“教育”孩子,而且下手较重。

“跟所有打工的人一样,我们想多赚点钱,让日子好过些。”郑海现说,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吃了不少苦,所以就想让孩子能聪明一点,将来日子好一点。“我们真没有想把他打死。打孩子,是为了让他将来比我强啊!”

警方的调查表明,郑海现并不是真的想致亲生儿子于死地,教育方法不当是酿成这一惨剧的直接原因。公诉人也认为,郑海现是出于教育孩子的良好初衷,酿成了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严重后果。

一位办案民警说,每次提审,这对夫妻都是追悔莫及,尤其是母亲,每次提审都痛哭不已,念叨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对。

作为家长,父母还需要学习爱的教育。而爱的教育,就是用心去灌溉,而不是用拳脚对待孩子。给予孩子正面的关怀,该有多难呢?它需要的仅仅是父母真正地把孩子当作孩子来看待,从内心深处关爱、宽容、尊重他们。

一个幼小的生命的逝去,如果能换来更多家长的醒悟,也是不幸中的幸运了。天下父母请记住:打孩子绝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是真正的爱。

原以为打骂管用,滥用了打骂,不管用是预料之中的。打骂出来的孩子自然不服管。有一个教育专家说,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孩子小时候没有反抗能力,家长打骂起来很过瘾,有的家长甚至拿孩子出气。等孩子有一定能力后,打骂自然不起作用。

时代发展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家长相信棍棒教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据相关调查,全国半数以上孩子在家挨过打;75%父母愿意耐心教育孩子,但并不到位。

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在北京、上海、山东、湖北等十省市所进行的“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研究”随机抽样调查表明,父母在管教孩子时,采取打或骂方式的大有人在。在被调查的5846份有效问卷中,分别有60.9%的孩子在家中挨打,有84%的孩子在家里挨骂,有14.1%的父母打孩子时打得很重,并留下了伤痕。相信“打一顿”管用的父母所占的比例中,农村高于城市,父亲高于母亲。

孩子对父母的打骂又有什么感受呢?在以上第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9.2%的孩子因此产生过死的念头,18.1%的孩子想离家出走,8.4%的孩子恨不得与父母拼了,还有6.0%的孩子想长大以后找他们算账,只有28.5%的孩子对此抱无所谓态度。这说明,孩子在遭遇到家庭暴力的时候,具有强烈的反抗愿望,甚至想采取极端的自毁手段来报复施暴者。此外,孩子对暴力伤害的恐惧也比其他伤害要严重,他们对“害怕受到别人威胁、打骂“的选择比例高达41.2%。

现在的父母多数知道打骂孩子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但是在不打孩子的前提下,又不知道有什么好的方式来把孩子教育好。

06

父母首先应摆正自己的心态,孩子不是父母实现理想的工具,不要把过高的期望值放在孩子身上。应该看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孩子仍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此家长没有必要再增加孩子的负担,应多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这样反而可能会收到很好的成效。就算面对比较顽皮不听话的孩子,进行“惩罚”教育的方式也应该灵活多样,而不要“非打即骂”。比如,“扣除”一次他本来可以去玩的机会、取消一次他本来可以享受的“资格”等。

曾仕强教授在《组织行为学》视频讲座中举了一个教育孩子的例子。

小孩子在墙上涂鸦,家长生气没有用,骂他也没用,但也不能放任。怎么办呢?

曾教授的做法是这样的:

爸爸:(以欣赏的态度告诉儿子说)你画得真好啊,我怎么没发现。

我们应该把这个带回去给祖父看好不好?

儿子:画在墙上怎么能带给祖父看呢?

爸爸:你真聪明啊,我怎么没想到啊?那怎么办?

儿子:画在纸上啊,就可以带过去了。

爸爸:好。(拿张纸给儿子)

儿子画完以后,爸爸下次带儿子去祖父那里时果然把画拿给祖父看,而且百分之百地获得了祖父的大力赞扬。儿子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回到家里后——

爸爸:在墙上画吧。

儿子:我不要在墙上画,要在纸上画,画了带给祖父看。

爸爸:那随便你吧。

曾教授得出结论:不能给小孩子讲道理,给孩子讲道理是讲不通的。要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选择更好的沟通方法。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心灵的沟通往往比暴风骤雨似的拳头棍棒更加奏效。

童心表现本真的人性,正确的教育,无不基于对人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以为自己成熟了,并用一双成熟的眼睛看孩子时,总觉得孩子太天真幼稚。殊不知,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孩子的缺陷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人性之美。父母必须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会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

身为父母,如果你依然拥有一颗童心,一种孩童的眼光,我为你高兴;如果你已经丢失了它,请努力把它找回来。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情绪失控时狠狠地打了孩子的父母亲,很少能够不受到内疚与自责的困扰。当一时怒火平息,孩子重又可爱地环绕膝前,父母开始强烈地怀疑自己能否做一个好(称职)母亲与父亲。因此,寻找一种适度的教育方法与适时的反省同等重要,做一个不强权的父母,和孩子平等相处、友好沟通,尽可能的相互了解,也许不易做到,但为了孩子,值得父母学习与努力。

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父母应该重新确立教育孩子的观念:孩子不打更可能成才。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棍棒之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别让这些瓦特,牛顿,爱迪生从父母的棍棒下打走。

记住,打骂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