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攻击性行为——不和家庭与离异家庭的悲哀

  • 142
  • A+

青春期教育 

攻击性行为——不和家庭与离异家庭的悲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做了一个调查。这个调查源自于我们老师们的一句感叹:似乎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懂事、好管理。

我仔细归纳了一下,似乎现在的孩子表现得确实不如原来的孩子体谅人、守规矩、明事理。按道理,应该一届孩子比一届孩子得到的信息更多、懂得的道理更深才对啊,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平日里与老师们交流的管理班级时的困惑,再加上自己管理班级的经验,孩子们中有这样几种现象是让老师们觉得头疼的。

青春期故事

班里有一个孩子叫穆男。这个孩子让任何一个任课老师都头疼,无论你怎么对他讲道理,都不管用。这个孩子并不属于那种喜欢打架斗殴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不是说说这个同学,就是给那个同学起个绰号,再就是用言语挑衅别人。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没有一句是好听的,都带有羞辱、辱骂、诋毁的因素,给别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所有的同学都反感他,但是他却表现出一副日子过得很不错的样子。

用过无数种办法都不起作用之后,我不禁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个孩子这样不明是非、胡搅蛮缠呢?与他的父母沟通,他的母亲只知道哭泣,什么也不说。他的父亲阴沉着脸。一家人的关系怎么看怎么别扭。但是第一次,孩子没有贫嘴,只是默默地看着他的妈妈。那之后,孩子的表现好了几天,可很快又恢复了原样。

后来,我选择了一种方法:上课经常看着他讲课,这样他几乎没有时间去招惹别人了。但是这种方法很累人,而且对其他同学来说有所不公。于是,我又改了一种方法:站在他的位置讲课,这样既能给他一定的震慑,还能够照顾其他同学。这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似乎这种方法只在上课时见效,而他对其他同学的语言伤害几乎无时不在。

我找他聊天,发现一提父母他就不想聊了。写作文,只要是写亲情的,关于父母的,他都拒绝写。基本可以确定,穆男的行为举止与父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极大的关系。与穆男的父母沟通,对方却极力否认这一点,说家庭关系非常和谐、民主,只是自己太宠孩子了,把孩子宠坏了。

小号的名字起得很有趣。这不是小名,小号两字加上他的姓就是他的学名了。所以,每当老师叫到他的名字时,都会引起一阵小小的哄笑。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了问题。小号开始对班里喜欢没事儿也爱叫他名字的同学报复,于是班里连续出现了几次状况:要么是有的同学的书包被人藏起来好半天才找到,要么是有的同学的眼镜被扔到垃圾桶里去了,要么是有的同学的桌布不见了,甚至还有个女孩子在铅笔盒里发现了几只毛毛虫。

每当大家一脸焦急或惊慌失措时.小号都会表现得高兴自得。时间久了,班里同学的确没有人再喜欢叫他的名字了,可是他也逐渐被孤立起来了。

原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小号开始有意识地去招惹别人。要么跑操时故意撞别人一下,要么放学取自行车时给人家拔掉气门芯。甚至有一次,只因为一个同学不小心扯裂了他的校服袖子,他竟然在对方的脖子上掐出一道深深的印痕,仿佛满怀着恐惧,又满怀着仇恨。

家访过程中,我才知道,小号是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小号的爸爸妈妈离婚后却没有离家,说是为了孩子,可是既然离婚了,就很难包容对方、顾及对方。两个水火不相容的大人即便不出现语言上的冲突也常常会怒目相向或者彼此不屑。小号就算不知道父母已经离婚了,这种家庭氛围也足够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抑感。

schoolbullying

春期故事分析

人有一种不健康的行为叫攻击性行为。它可能是言语上的,也可能是身体上的。拍、抓、掐、踢、吐、咬、威胁、侵略、羞辱、闲话、攻击、辱骂、欺负、毁坏和破坏都是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使人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对于未成年孩子来说,家庭因素往往是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在生活中,父母关系不和主要表现为从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发展到隐性离婚或者离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父母相处中得到的只是反面经验,他们总是看到并感到父母之间那种互相敌视的、不和睦的关系,家庭中缺少宁静、平和、幸福、安定。由此,孩子发生心理问题甚至导致病态现象产生的危险急剧增长,使得行为放纵,缺乏自制力适应能力逐渐降低,对各种道德规范越来越不习惯;不少孩子还会对自己的双亲产生反感,有时甚至对其中一方怀有怨恨之情;有些孩子还会因此变得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存在友好的、亲切的关系,会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感到悲观、失望。

青春期孩子家长的建议

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次精神经历死亡的煎熬过程。父母离婚时,强烈的心理伤害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孩子的心情烦闷,表现出悲哀、害怕、愤怒、失落、拒绝、孤独、抑郁以及问题行为,比如退缩性行为或攻击性行为等。

这样的孩子在出现问题后,父母双方又往往因为彼此的关系给了孩子伤害,心怀愧疚,于是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舍不得真正地去管孩子。所以,孩子的问题就一直存在,得不到真正的解决。作为教育工作者,遇到这样的孩子,教育的难度和力度都是很大的。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