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A+

青春期教育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我记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则资料,是关于中国与印度海外留学生的比较数据的。

根据智库布鲁金斯学会2014年8月底发布的报告,2008—2012年,共有16.8034万名印度学生到美国留学,占美国留学生总人数的15%,而同期,中国则有28.4173万人前往美国留学。两国学生的专业方向不同,,总体来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简称“STEM”)等学科是印度学生的最爱,约32%的印度赴美留学生报读工程类课程,这类学科的中国赴美留学生占比仅17%。而商业、市场营销这类非STEM学科的中国留美学生占比达到61%。或许正是这个区别导致了留学生终极去向的不同。虽然中国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全球最多,但赴美求学可能不是大批中国学生的真实目的。完成学业后,不少中国留学生并不想回国,他们希望留在美国,在当地找工作。这种暂时居留通常意味着,今后这些中国留学生会成为美国的永久居民。

2014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系助理教授AlanC.K.Cheung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超过半数受访的美国精英学校中国留学生毕业后不想回国。Cheung在文章中称,大多数受访学生说,可能至少拥有几年在美国工作的经验后再考虑回国。但在获得稳定工作、开始组建个人家庭并享受在美追求事业后,这些学生的暂住往往最终会越拖越久,甚至变成长期居住。

看到这则材料后,我是非常感慨的,心情有些复杂。我们在为谁培养人才?

看看眼前的孩子,那么单纯,那么率真,他们理想的翅膀真的只能飞在眼前的上空吗?正因为他们的理想是这么具体的目标,又缺乏深入的职业了

解,有一些孩子无法把现在的基础文化知识学习和他们的理想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孩子只把目标理想定在考大学上,高一点的就是考好大学。他们感觉不到学习的内容和以后要用的内容有什么关系,这直接导致了有的孩子拼命地学,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有的孩子觉得学习无聊、无用。

我慢慢地开口,语气有些凝重:“孩子们,你们的理想都很好,具体而现实。我只想说,有的同学以为他要做的事情不用学习也可以,那是行不通的。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让自己学会学习。一个会学习的人,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中都能找到对自己有启发的点。学会学习包括心胸、视野、思维的开阔,学会学习包括洞察、辨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会学习决定了你做事站的高度的不同。所以,无论你想做什么,都请在现实中打好基础吧。”

“史玉柱是中国带有传奇色彩的创业家,他曾经受到过一个喇嘛的启发。这个喇嘛告诉他一件事,每天做一点就可以成功。半山上有一个窝棚一样的地方,喇嘛心里头有一个庙,每天下来捡一块石头,坚持30多年就可以搭起一个窝棚一样大的庙。实际上,只要心里头有这个东西,我们就会有去做的毅力。总之,无论你的理想是什么,都要让它成为现实生活中学习的动力和前行的方向,用毅力去实现它。”

“传说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在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了。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孩子们,弯腰,这是一个连小孩子都会做的简单动作,但在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不会,他们或是懒惰,或是孤傲,或是只顾抬头看天上的风景,而干脆忘记了……于是,他们就失去了许多难得的机会。学习中类似弯腰这样的事情很多。孩提时,父母告诫我们,如果你总把事情拖到明天,那么你终将一事无成;上学后,老师会说,每天提着篮子出门,将一个个汉字、一个个单词、一个个方程式都捡进去,这些都是珍宝。那么,孩子们,你们现在距离你们的理想还如此的遥远,为什么就停步不前了呢?”

孩子们把这堂班会课写进了周记。.

青春期孩子故事分析

孩子们的想法永远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未来总有千奇百怪的设想。可是孩子们只学会了仰头看天,却忽略了脚踏实地。当他们被脚下的石块绊倒、磕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们又会谨小慎微地只管眼前。这是很可悲的。理想主义教育和现实主义教育同样重要,我们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明白理想与现实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致力于人文教育的马小平老师曾经这样说:、我一生总在追求我达不到的境界。我对智慧的东西总在追求,而对非智慧的东西是非常的反感他的学生因此说他’身上有一种很浓的少年气质,一种不平静的东西,一种燃烧的东西。

我在想,我们的教师还有多少这种''不平静的、燃烧的、少年的"气质?我们的孩子还有多少?马老师曾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钱理群教授在追念马小平老师的文章中曾有这样一段话:

在我们的教育下,很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这正是全球性的现代文明病的恶果,我们的以成为“成功者”为目标的教育,必然导致实利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市伶主义的泛滥,形成年轻一代精神与道德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马老师常引用一位教育家的话说:“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我曾经说过,这大概就是马老师重病缠身时,让他灵魂不安的问题,却使我们羞愧难言:因为人们早已麻木,不去追问这些问题了。

teenage2

青春期孩子的建议

在这堂班会课后,我特别组织了一个小活动:

把自己的愿望、理想写在卡片上,思考并列表:

(1)我离目标还有多远?

(2)要让这个目标变成现实,目前我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3)在实现目标的路途上,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4)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

我们要和孩子们一起不仅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更要做一个具有行动力和创造力的实践者。我们不做盲目的幻想者,而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诗意栖居者。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