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家庭教育指导
孩子被打,该不该打回去?
“暖妈,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该不该教他打回去?”在我公众号所有的后台留言提问中,这个问题出现频次之高,大概能排到前三。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观点一直纷争不断。
认为不要打回去的观点,一般有这样的几种理由:“不要打回去,打人不是好孩子,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大人,让大人来判断和解决问题。”“宽容是传统美德,应该多讲道理而不是动手,何况小孩子之间的打闹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打架。”
也有很多的家长认为:“当然要教他打回去了,不然孩子会一辈子成为受气包。”“告诉老师会被小朋友们看不起,只有自己学会保护自己,用拳头回击,才不会受欺负!
在这一点上,暖妈特别理解大家的纠结,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宝贝被别的熊孩子欺负,又担心在自己的怂恿下,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眼中欺负人的“熊孩子”。
被打了,就是被欺负了吗?
先讲一个暖妈亲眼所见的案例。莉莉和小静,同上一个幼儿园,平时非常要好。有一天,小静的妈妈去幼儿园接她放学时,远远地看见莉莉和小静吵嘴了。争执中,莉莉一下把小静推倒在地,然后扭头就走了。平时女儿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静妈妈亲眼看见女儿居然被小朋友欺负,真是心都痛麻了。她一把冲过去抱起女儿,问她:“刚才莉莉推你,你怎么不还手啊!她这么欺负你,你还跟她做什么朋友啊!以后再也别跟她一块玩儿了!”小静从妈妈的怀里挣开,一屁股又坐回了地上,大声哭了起来。
我们喜欢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看待孩子之间的矛盾。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他们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经常前一秒还相互推操打来打去,下一秒就已经擦干眼泪重新手拉手追来追去。莉莉和小静之间的小事故,也许只是一次好朋友之间再正常不过的闹情绪,可是在小静妈妈看来,却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负。妈妈要求小静应该“还手打回去”“别跟她玩了”,对孩子来讲是一种“对方在欺负你,你不打回去就是儒弱,你们不能再做朋友了”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会让小静比被好朋友推了一把更加难受。这种暗示的不良结果就是,也许小静以后真的受了欺负,却再也不愿意告诉妈妈了。
永远都不要小瞧“心理暗示”的作用。当我们的孩子还很弱小,不能保护自己时,家长的这些语言和行为,反而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负面引导,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儒弱、自卑。
孩子到底有没有“受到欺负”,不应该由我们来判断,而应该交回给孩子自己。如果对方并没有用武力来达到某种目的且乐在其中的主观故意,我们的孩子也没有在被打后产生委屈、恐惧、愤怒的情绪,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主动去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不能因为总害怕自家孩子吃亏,就不惜扼杀孩子之间单纯的友谊和快乐。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