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启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爱是孩子的第一需求——依恋心理

  • 556
  • A+

家庭教育启示 

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爱是孩子的第一需求——依恋心理 

父母的爱,是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

有人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就如同本能,无需学习。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生来就懂得如何做好父母。做好父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它要求父母有责任心,有能力,有耐心,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这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

可是现在的父母总是很忙,经常在事业和孩子之间摇摆不定,比如把孩子当作皮球似的抛来抛去。“爸爸,陪我一起玩吧。”“别烦我了,没看我正忙着吗?”“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乖,宝贝,妈妈上班辛苦一天了,你自己玩吧。”这些对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可怜的孩子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电视机。

现在许多家庭雇有保姆,“找阿姨(保姆)”也成了父母支开孩子的口头禅。保姆虽然给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但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孩子的身体和心灵成长很快,如果父母长时间不和孩子游戏、交流,就很难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更谈不上情感的交流了。

当然父母也有苦衷。越来越多的父母抱怨:自己整天在公司里没日没夜地工作,目的就是希望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环境,这样就能送孩子上更好的学校,给孩子买更多的资料,准备更先进的电脑……自己含辛茹苦,孩子还不领情,还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可是父母到底给了孩子什么呢?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肯定的微笑,一次善意的提醒,一份无条件的理解,还是一个自动洗衣机,一个自动售货机,一个自动提款机?就像小猴子不喜欢只能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作为高级动物——人,孩子更加需要暖暖的亲情,浓浓的爱意。

有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断的情感交流是培养孩子安全感信任感及诚实品格的重要途径。父母与孩子的对话、目光的交流、身体的接触以及空间上的接近,都有助于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这种亲情交流一旦受到干扰,孩子的身心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这样的孩子总是等到父母回来才肯吃饭、睡觉,有的甚至整天闷闷不乐。

作为父母,不要再吝啬自己所能给予孩子的举手投足间的温暖了。也许那对于孩子来说,比丰富的物质和道理的说教更加重要。

ai0320_(41).

家庭教育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家哈洛等人曾设计过一个实验,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

他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假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一个母猴的模型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然后把两个“猴妈妈”和刚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即使奶瓶是放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不愿意在铁丝妈妈身边多呆,只在感觉饿了时才跑去吃奶,其余时间则依偎在布妈妈怀里。

哈洛等人对此的解释是: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是母猴能给小猴柔和的感觉。

布妈妈给予小猴的还不止这些。在小猴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如果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小猴会惊恐万状地撒腿奔向布妈妈,紧紧依偎着它,逐渐定下心来。可是,如果把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可见,布妈妈还能给小猴安全感。

后来,心理学家给布妈妈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里装上灯泡,使“体温”升高。这时相比之下,小猴就更愿意去找温暖的布妈妈,而不愿找冷冰冰的铁丝妈妈。如果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动的,吸引力就更大了。总之,布妈妈拥有的母性特征越丰富,小猴就越喜欢它。

但是,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再丰富,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成年后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为上的偏差,类似人类的精神疾患。

由此可见,父母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给予婴儿的不仅是食物,也包括爱抚、赞许和爱。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