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教育心理学
说话留个“光明的尾巴”——近因效应
人们说话,后半句容易给对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要把积极的意思放在后面说,把消极的意思放在前面说,这样能在整体上给人积极的感觉。
家庭教育启示
清代名臣曾国藩身上发生的一个故事验证了“近因效应”对语言交流的影响。
曾国藩征讨太平天国的时候,一开始时常打败仗。在给皇帝写奏折报告军情时,他不得已写上“屡战屡败”。这时他的一个谋士看的到了,说:“这样写,皇帝恐怕要怪罪下来。”曾国藩说:“可是那感该怎么写呢?”谋士说:“我看还是改成'屡败屡战’吧。”曾国藩就照做了。结果皇帝看了奏折,果然没有追究他的罪过。
“屡战屡败”把“败”字放在后面,让人感觉打仗的结果大都失败;而“屡败屡战”把“战”字放在后面,则给人以不屈不挠、'不达胜利不罢休的印象。词的内容不变,但是顺序颠倒,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近因效应的作用。
父母和孩子的谈话也要注意近因效应。如果所说的话中既有好听的,又有不好听的,那么就要尽量把不好听的放在前面说,把好听的话放在后面说。这样后面的话"余音绕梁”,决定了整句话的基调,能给孩子更加积极、更加鼓舞的感觉。
比如,对面临重大考试的孩子,父母与其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基础不好”,不如说“虽然基础不好,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两句话意思一样,但是语句顺序不同,给人的感觉就截然不同:前者给人悲观、不信任的感觉;后者则是虽然有困难,但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令人鼓舞。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近因效应。在批评之后,不要忘记安慰,就像俗话说的,“打一巴掌揉三揉”。
美国某职业棒球队的一位名投手,由于某一个后进球员犯了不该犯的失误,气得他当场把棒球手套狠狠地摔在地上。可是在比赛后,他上前拍拍那个后进球员的肩膀说:“不要难过,我知道你也尽力了,好好加油吧!”
父母在批评孩子之后,可以说:“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苦心。”用这句话作结束语,孩子会有一种受到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点,但父母都是为自己好。或者父母在怒责之后可以加上一句:“其实,你还是很不错的。”如果实在想不出安慰的话,也可以对挨批评的孩子笑一笑,或摸摸他的肩膀。这种一巴掌之后赶紧给揉揉的做法,能使孩子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相反,如果父母用“你懂了没有”“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等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恶劣的消极印象。
家庭教育心理学知识
在“首因效应”中我们谈过:在一组信息中,人们对位于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信息,比中间部分的信息记忆更牢,前者叫“首因效应”,后者叫“近因效应”。“近因”是指最后的印象,它也会给人的认知活动造成强烈的影响。
心理实验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中,相互之间对话语的理解,往往受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就是说,最后一句话往往决定整句话的调子,后面说的话能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