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家教指导
提前做好准备,迎接孩子的敏感期
研究发现,3岁前,孩子的感觉、知觉、语言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多方面能力和品质会有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6岁前,孩子的观察力、思维、意志、想象会进一步发展,同时还会出现某些方面有待开发的特殊才能,如绘画、音乐等。
这也意味着,只要是发育正常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头脑灵活、性格健全的人,能轻松地处理人际关系,可以写出美好的诗句,画出美丽的图画,弹出优美的曲子。但事实并非如此,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已经成人,却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性格优柔寡断、不善交际,无法欣赏音乐、五音不全、对艺术无感,碰到数学就头大,依赖他人,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人的某些技能没有在孩提时代获取能力最强的时期得到开发,而这个获取能力最强的时期,正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敏感期。
蒙合梭利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孩子在不同的敏感期会对不同技能特别敏感,这时候如果顺应孩子的内在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便能事半功倍;反之,就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孩子要想再学习此项技能,不仅要付出更多的心力和时间,而且成果也不显著。
这就好像错过了开往目的地的最后一班公交车,车开走了,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到达目的地了。可以说,敏感期是孩子的学习关键期,是自然赋予人类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生命力。学会如何运用这股特别的生命力去帮助孩子完美成长,是家长的职责。
那么,对处于敏感期的孩子进行教育,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总体来说,可以遵从以下几点原则:
顺应孩子天性,少说“不”
“宝贝儿,那里都是泥,不能走!”
“这个太脏了,不能抓!”
“那个东西多脏啊!不能吃,快吐出来!”
。。。。。。
研究发现,母亲平均每9分钟就会对她蹒跚学步的孩子发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如果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孩子,他们对孩子说“不”的次数要更多。殊不知,将“不”挂在嘴边,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安全度过敏感期的。因为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天性使然,是认知发展需求导致的,只有他自己尝试了、了解了,才能真正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才能在心里建立起内在的关于对错的认知。如果你妨碍或阻止他去探知,不但不利于孩子学习各种技能,也容易让他广产生逆反心理一一你越不允许他做什么,他越是想去做什么。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