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家教指导
过度的爱使孩子不懂感恩——交往适度定律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可能使孩子对这种爱麻木不仁,而成为不懂感恩、忘恩负义的人。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家庭教育启示
不少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却常因为孩子的无情而感到伤心。
一位母亲说,自己过生日那天,朋友往家里打电话,恰巧她不在家。儿子接了电话,朋友告诉儿子:“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听了冷冷地说:“我妈生日关我屁事!”听说这事后,妈妈的心都伤透了。妈妈想:“每次儿子过生日,都给他买这买那,难道他都忘了?”
还有一个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了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却舍不得动一下筷子。当孩子快吃完饭,妈妈想尝一口剩下的虾时,儿子却说:“别动!那是我的!”妈妈听了心如刀割。
那么,孩子为何会成为如此“忘恩负义”、“冷酷无情”的人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父母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就会发现孩子“没心没肺”可能正是由他们自己教育出来的。天下的父母虽然都爱孩子,但未必会爱孩子。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爱过了度,变成了“溺爱”,使孩子只会享受,不会奉献,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不懂得感恩,无情无义。
而且许多父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他们把对孩子的爱藏在心底,只知道为孩子默默奉献,却把辛苦和委屈搁在心底,不让孩子知道。这样会使孩子变得淡漠、麻木,对什么都无动于衷。成年人这种长期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付出,最容易培养出“懒孩子”、“自私的孩子”、“无情的孩子”。因为孩子心里逐渐形成了“心理定势":父母就应该对我好。
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使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为家庭增光添彩,似乎只要好好学习,父母的付出就是天经地义的。
在一项调查中,调查人员问中学生:“你常对父母说感激的话吗?”结果发现约四成中学生从不跟父母说感激的话。“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我是他们的心肝宝贝,他们自然应该对我好。”“别人的爸妈也对自己的孩子很好啊,我没觉得我的爸爸妈妈有什么特别的。”“我对爸爸妈妈也很好啊,我考好成绩,爸爸妈妈就对我好。”
众所周知,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其人格是不健全的。这样的人,也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应有的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有人说,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值得结交,不无道理。
而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就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他做了些什么。父母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爱,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辛苦和奉献。
而且,父母可以偶尔跟孩子索要一点儿爱,跟孩子讲讲条件。父母还可以通过家庭故事、家庭照片、家庭日记、观察、换位体验等形式,让孩子了解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或者让孩子看音乐剧《月光摇篮曲》、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让孩子在打动心弦的故事中,感受父母的爱。
家庭教育心理学知识
由互惠原理我们知道,我们给别人某种好处,别人往往会以同样的程度回报我们。但是另一方面,互惠原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你对别人适度地好,可能会得到别人相应的回报;但如果你对别人过度地好,却可能无法得到别人相应的回报了。这就是“交往适度定律”。
那么,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投资”为什么得到不到相应的回报呢?
心理学家霍曼斯曾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由于互惠原理,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就会让人心理失去平衡,使人感到难以回报,而在内心感到愧疚。这种心理负担会使受惠的一方选择与对方疏远。
第二个不良后果是,对对方过度地好,会令对方对这种恩情感到麻木;而一旦达不到原来的标准,反而会引起对方不满。就像俗话说的“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