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尊重孩子——发言权效应

  • A+

父母需要懂的儿童心理学父母的心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要想轻松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就要让孩子把自己当成“自己人”,当作知心朋友。这样,在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前提下,教育就变成很简单的事情了。

那么,家长如何让孩子把自己当成“自己人”呢?家长如何才能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呢?

尊重孩子——发言权效应

“小孩子也需要尊重吗?”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都存有疑问。

是的,从出生之日起,孩子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就需要他人的尊重,一旦他们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会用不同于成人的方式表达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对一个看似不懂事的婴儿说“你真丑”,虽然他不会说话,但他会立刻用哭来回应你。当然,在孩子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家长对他的任何教育也都将成为无效教育。所以,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呢?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因此,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便是家长尊重孩子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发言权效应。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如果他所在的组织给予他发言的机会,他自己便会产生被重视、被关注的心理。

但在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以,家长就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

一位家长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她与孩子之间的事情: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陪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家做作业。儿子写了一会儿,拿着他的算术本来到我的面前,对我说:“妈妈,我这道题不会做,你来教教我吧!”

我看那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便很耐心地对儿子说:“你再仔细想一想,凭你聪明的小脑袋瓜,一定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的。”

没想到我这句话刚一落地,儿子就大哭起来,而且哭得很伤心,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

我心想,这个小家伙肯定有委屈,让他在心里憋着不好,干脆让他哭个够吧。看他哭声渐渐小了,我走过去很温柔地对他说:“告诉妈妈,你是哪里不舒服,还是有什么委屈,你说出来,看妈妈能不能帮你?”

听我这么说,儿子的哭声止住了,断断续续地跟我说了一大堆问题:“你们以为读书好玩吗?在幼儿园里,口渴了自己可以起来倒水喝,在学校上课时老师是不准喝水的,下课了又找不到能喝的水;还有,在幼儿园里,不高兴了,老师会来问你哪儿不舒服,还可以打电话给妈妈,而在学校里,老师说上课不准动;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可以有东西吃,可以做游戏,在学校上课就没有东西吃,也没有游戏做……”

自从听到孩子倒出的这一大堆苦水之后,我再没有强迫孩子学习,以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幸运的是,从那之后,孩子再也没有说过学习很辛苦。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科学,她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懂得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同时,这也是家长尊重孩子的一种好方式。

这位家长的孩子正处于由幼儿园向小学的心理转型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确实会感觉很辛苦。但如果他们能很顺利地把心中的苦水倒出来,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程度的放松。

当然,更重要的是,家长给了孩子发言的机会,这一行为使孩子很明显地感觉到了家长对他的尊重。同时,家长认真倾听的态度,会让孩子感觉到很受重视、很安全。所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转型期里特有的那种觉得学习很辛苦的心理,会慢慢消失。

除了要给孩子足够的发言机会之外,家长们还应意识到,错误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一位心理学家如是说:

家长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一些习惯性的教育方式,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例如,我们在“一切都为孩子好”的口号引导下,帮孩子报了多个辅导班。然而在报班之前,我们却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忘记了问孩子对此是否感兴趣。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不但不会上好这些辅导班,而且还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还有,我们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如打骂、威胁、恐吓孩子等,不但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且还会助长孩子的不合作行为。例如,孩子为了报复家长的辱骂,在吃饭时故意把碗打碎等。

无数事实证明,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都会扭曲,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才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呢?

最基本的一点,家长不能打骂、威胁、恐吓孩子,即使是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正在无理取闹。因为这些粗暴的教育方式,除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之外,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160

也许有家长会问了,如果孩子真的无理取闹,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应该如何教育他们呢?

一位家长这样为我们支招,以下是她的原话:

小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儿子今年5岁,他非常喜欢玩具枪。一次,他发现小伙伴的玩具枪比他的功能多,回家后就要求我给他买一个新的,我没答应,他就坐在地上哭。

我故意不理会他,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去安慰他,只会使他的哭闹行为愈演愈烈。看到我没有安慰他的意思,儿子的哭声渐渐小了,这时,我过去对他说:“我知道那个小伙伴的玩具枪比你的功能多,你很想得到它。但妈妈不能给你买,一是因为你已经有了很多玩具枪;二是因为你刚才的哭闹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不过,如果你能好好表现的话,妈妈会考虑在你生日的时候破例给你买一把新的玩具枪。”

没想到,自从我这样与他沟通之后,他真的变得乖多了。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很多家长常常用斥责或恐吓对待孩子,如,“如果你再这样无理取闹,我就把你扔掉”、“你到底有完没完,你知不知道你已经有很多个玩具枪了”……也许家长的这种“权威”会使孩子屈服,但这种教育方式产生的后果是,要么孩子会变得惧怕权威,从此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要么会向权威挑战,孩子从此变得很叛逆。

上面事例中的那个孩子之所以变得很乖,是因为家长尊重了他的感受,使他想得到那个玩具枪的欲望不是那么强烈了。因为家长给他讲明白了规则:只有好好表现才能得到玩具手枪。所以,那把枪便成了他好好表现的动力。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是有感情和自尊的,并且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家长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促使他们合作,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父母需要懂的儿童心理学,父母的心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尊重孩子——发言权效应。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