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好父母培养好孩子
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做到以下七个要点
要点一:合理拒绝。
每一个小孩都会有自己的需要,孩子的需要和偏好本身并没有错,但要分清合理与不合理。对无理要求,一定要及时拒绝,告诉孩子:这样不行。
许多父母认为拒绝孩子最容易、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孩子说不。然而,这种行为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种伤害。
经常对孩子说“不”,是最不合适的拒绝方式,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说,孩子好像被父母推到门外,会委屈甚至生气。
一段来自央视高分纪录片《镜子》中反叛的16岁少年家明的话,揭露了其叛逆的真相:
听他们的话,有时我也不会把话说完,而是直接拒绝。她们总是认为我不能工作。我讨厌他们,我伤害自己是想告诉他们,我有勇气,我能做到。
如何正确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是家长的一门必修课程。
拥抱孩子,坚定地对他们说: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一直爱你,和错误没有任何关系。
要点二:适时表扬。
James,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Domain提出了一条原则,称为“强化法则”,即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反复发生。
这个满足感的回报,来源于一个字:赞美。
心理学者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性中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对得到肯定的渴望。
有一次,演员徐峥在节目里,讲了一件让他难以忘怀的事情。
校内的一场演出中,徐峥扮演一个卖茶蛋的老爷爷。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表现赞不绝口,夸口了整整一个星期。
这一称赞令徐峥很高兴,他说:“我心中种下了一颗自信的种子,我想我一定要做一个好演员。”
此时此刻,他坚信自己的梦想是当一个好演员,为了这个目标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就像破土而出的一粒种子,要想茁壮成长,就必须有足够的营养。
而且赞美,正是那最丰富的养料。
要点三:恰当的批评。
小孩犯错时该怎么办?一定要批评!
武志红老师曾提过一种观念,叫「羞耻感传递」,当孩子犯错时,先感到羞愧的是父母,愤怒之下,家长会把羞耻感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承担一切。
而且孩子们记得的,只有父母生气,忘了自己的错误。
适当的批评应适当。
小说家席慕容小时候,一次考试不及格,只考了35名,怕妈妈批评,她改了成绩,把排名改到了第五名。
由于改变的痕迹更明显,席慕容把成绩单送回母亲时,心里非常忐忑不安。
母亲拿过一看,微微一笑:老师怎么会这样不小心,把成绩单上的字弄脏了,字也看不清。你们明天去问老师,回家后再告诉妈妈。
母亲的话语,让小席慕容无比地羞愧,她主动承认了错误。
良好的批评,既有力度,又不失温情,要注意不能在公共场合教子,要保护儿童隐私,要对事不对人。
要点四:正当的辩论。
有一句话:和睦的家庭,从来没有只有一个声音。
良好的教育,决不能是孩子一味地服从父母,也不能完全服从父母,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良好的双向流动。
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问题,有意见随时提出,有意见随时提出,有不同的意见,这样的教育就是健康的教育。
有一次,弗吉尼亚大学对150名13岁儿童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家庭中和父母经常吵架但能够保持冷静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处理外界的意见和分歧。
好斗,必须从讲情理到说理,是先有感情再有道理。
瞧瞧身边那些优秀而自信、闪亮的孩子,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想说就说,不怕父母,不怕争吵。
恰当地辩论,释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让对方越争越亲,也让孩子越争越自信。
要点五:必要的鼓励。
鼓舞,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养料,它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儿童内在的强大动力。
积极管教理论的创始人德雷克斯说:
儿童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
得不到及时鼓励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没有被看见,感觉自己的世界变得灰暗,失去了阳光。
在《少年说》中,有一位初中生徐思睿,自小就爱写作,几年来,已连续写了30多万字。
学业上,她对文理学科的学习要比数学学科好得多,所以,她大喊爸爸,希望能得到爸爸的支持。
坐在台下的老爸,坚持让她先提高数学成绩,还鼓励她说:别人可以,你也可以,爸爸相信你!
父亲的鼓励,换回来的,是女儿的崩溃大哭。他的梦想,她的努力,她的短处,爸爸都看不到。
这种鼓励,显得苍白无力。
一个真正强大的鼓励,必须走进孩子的内心,看着他们的挣扎,感受他们的喜悦,共同的悲伤,然后坚定地对他们说:你的一切,我都知道!
要点六:温和的安慰。
李玫瑾教授指出:
教学过程中,情感在前面,约束在后。
当孩子有困难时,一个拥抱,一个安慰,给孩子力量,同样可以巩固和父母的感情。
李玫瑾教授讲了一个父亲的故事,他曾请教过她。
爸爸的儿子16岁,非常叛逆,开始去网吧,晚上不愿回家。儿子非常气愤,找来孩子,回家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爸爸再一次举手。
小孩的逆反和工作压力,一度让这位父亲非常崩溃。
一直到有一天,偶然间,他翻阅家中的相片,发现与孩子的照片极少。他的脸被儿子用刀子割伤,这只是少数照片。
此时,他才明白,自己总是把工作忙作为借口,错失了孩子成长中的许多时刻,割断了和孩子情感交流的桥梁。从此以后,他和孩子就像路人一样陌生。
李玫瑾教授让他多陪孩子玩,如果孩子有困难,多安慰他,慢慢和孩子保持距离。
慰藉,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有无限的力量。
只有情感打底的教育,才最具感染力。
要点七:有效的催促。
说得好:父母管教是基础,孩子自律是目的,基础打牢,不怕地动山摇。
确实如此,儿童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父母的督促和监督,帮助孩子养成自觉自律的好习惯。
自然地,每一位儿童都有懒惰的天性,需要家长适当的强制、有效的催促,当然,这种强迫、强迫,也并非是对孩子的压迫,而是当孩子意志薄弱,想放弃时,在背后推他一把,让他变得更强。
瞧瞧这些大家熟悉的学霸,谁也没有一个不是父母在背后奋力的托举,创造了他们的辉煌。
自然,自律的基础就是自尊和自信,在催促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逼得太紧,不要过分苛求,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信任,他们就会更加坚强地与惰性作斗争。
家教从来没有单一的标准,一万个家庭,十万八千种教育。
但不管怎样,都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理解,信任,关心,鼓励和赞美,给他们正确的方向,不要让他们偏离航程,与孩子们一起跨过高山,越过大海,到达生命的顶峰。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