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 A+

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交流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功课,尤其是亲子间的交流。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人生导师,其沟通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儿童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质量,以及儿童的心理素质。

能够说,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交流方式一说有点笼统,具体指什么?

交流是一种情景化的词汇,它包括三个层次:姿态、语气、原则。

1、姿态

父母亲与子女之间最好的沟通,是平等。

尽管他们还不到年幼,但是他们还是个完整的人。人生依靠父母,但实际上人格平等。

而中国传统的家教,以父为子的认知,使许多父母养成这样的观念:

小孩是我生的,我养的,他应该听我的,我有权教他!

这个孩子有点私家之意,而且很有信心。

这种观念引导下,父母对孩子虽然也亲.又痛,用尽了一切努力望子成龙,但许多时候还是摆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在亲子关系中树立了家长的权威,占据了主导地位。

简而言之,就是没有给孩子一个相对平等的姿态。(完全平等无法做到,因为人物的自然属性。)

或许许多家长会说:

在那一年,父母也是这样对待我们。

小孩有太多“不成熟”的言行,让我看不惯,我要改正。

我教育他,为他好。

这几个第一眼看上去有道理的话,实际上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从人格上把孩子当作附属品,而不是将孩子视为独立人格的个体。

从和睦的性质来看,父母应参与儿童的成长,而非主导其发展。

由于儿童成长的最终结果是离开父母与家人,到社会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幼年时的教育,除了培养孩子的技能和学习成绩外,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孩子的个性和个性,为将来独立成才奠定基础。

好的亲子平等沟通就是这样,首先要树立平等观念:

摒弃将孩子视为自己少年时代未完成的一部分,多换位思考,了解成长规律高于父母意识,尊重孩子独立思维的倾向,宽容孩子的错误,让孩子在不断试错中完善自己。

好的平等就是这样,在沟通时尽可能做到亲和友好:

与孩子商量一切事情,不要强迫孩子。

引导启发式告诉孩子,不要一味责备,事事一概否定,否则会适得其反。

孩提时代父母否定了太多孩子,成长大多缺乏自信

2、语气

亲朋好友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同样,家庭的和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平台。

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的家庭里,我们很少见到有自卑,偏执,急躁的孩子。

由于父母亲的语调是孩子接受外界反馈的第一信号,对孩子说话轻柔.和蔼.亲和力好,无形中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轻松.亲切的小世界,这对孩子适应团体.敢于表现.勇于做自己,潜移默化地引导。

像父母一样尊老爱幼,大多不注重与子女说话的语气。

正视孩子的不顺从.顽皮,许多父母都是伤了脑筋。丧失耐性后,往往是简单粗暴的训斥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语气。

但是儿童的心理是脆弱的.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情绪会传染,生气会带来摧残。

当然,一味压制和粗鲁的训斥会吓走孩子的幼稚思想和行为,但也压制了孩子敢于表露的勇气。

而且,孩子经过观察后.模仿.思考后,对成为一个怎样的“自我”的意识不断加强,而且每天都有尝试与表现的欲望,即不断地宣示个性的主张,也就是会呈现出一种叛逆。

青少年,越是压制.越斥责,反而会愈强烈,进而表现出偏激的人格特质。

因此,语调并非显而易见的教育内容,却极其重要。

假如父母不相信,回想自己年少时说话粗鲁的方式,对自己有什么不好的影响都会明白。

171

3、原则

交流方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父母在沟通方面的原则。

1)树立榜样。

父母自己不能做的,或者自己也不去做的,却去教育孩子,不管说再多,都会引起对孩子的怀疑,失去权威,因为你本身并没有为孩子树立榜样。

因为,你不能拿自己没有的,去说服孩子那是件好事。

2)做孩子情绪的稳定者,而不是激发者。

所谓小孩脾气,就是总有些不理智的地方。

父母亲和子女可以互相影响,但很多时候孩子闹情绪,只是想向你解释一下,不要让你跟他闹感情。

父母在面对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下来,然后向他展现一种客观的态度,这样可以让他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3)鼓励对儿童而非结果的动机和特征的赞扬。

激励教育,总在强调表扬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但一味的夸奖孩子的行为结果,只能使孩子得不偿失,赢得浅薄的自信心

恰当的方法,应是鼓励孩子做事情的动机和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这样才能加强他们对自己的认识,然后积极主动地将其转化为能力。

4)勇于承认错误,学会事后补救。

许多父母,由于"老子身分"的面子问题,对自己做错的事情,不愿承认承担。使孩子感到父母不公,不讲理。

这种做法不可取,正确方式是家长做错事情,伤害了孩子,事后要勇敢地承认,给予合理解释回应。如此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感受,还对孩子勇于承担责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5)语言少胜多,精炼才有效。

许多父母,特别是母亲,特别喜欢专题教育,长篇大论,以为说多了,孩子总会记住几句。

事实上,这违背了人脑接受信息的规律——没有焦点和焦点的表达,说得越多,听众就越迷惑。不要相信,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一下自己听领导讲长篇大论、专家讲长篇大论有何收获。

因此,父母教育孩子的话语要慎重考虑。说话少精炼,谈到痛点,才能更容易进入孩子大脑皮质,让孩子印象深刻。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