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应对孩子叛逆,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 A+

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教育指导 家教指导 

身心健康——应对孩子叛逆

家教指导案例

小佩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马上就要升初中了,正是应该专心学习的时候。可是妈妈最近非常苦恼,觉得孩子变了,没有以前爱学习了,说什么她都不听。

妈妈让小佩学习,本来她已经拿起了书,不一会儿却又捧起了杂志;妈妈不让小佩看电视,她却说:“凭什么你们能看电视我却不能?”妈妈鼓励小佩考个好学校,她却说:“考好学校有什么用,还不是在家里受管制”;外面下雨了,妈妈让小佩必须穿上秋裤再出门,她却根本没理会,直接就出了门。

爸妈想和小佩谈一谈,但是她却非常抗拒,甚至扬言:“你们就是想逼我好好学习,就是不想让我开心,我才不要和你们谈!你们再逼我,我就离家出走!”

家教指导案例解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有三个叛逆期:第一个出现在2-3岁时,被称为“宝宝叛逆期”;第二个出现在6--8岁时,被称为“儿童叛逆期”;第三个出现在12-18岁时,被称为“青春叛逆期”。

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叛逆期”和“青春叛逆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既保留了之前叛逆期的痕迹,又出现了下一个叛逆期的倾向。

这时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主见,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想要摆脱家长的束缚。现今社会压力很大,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上个好学校,不仅要求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还希望孩子能够掌握一些特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钢琴、小提琴、舞蹈、跆拳道,等等。

但是,孩子们往往不是出于主观意愿报的补习班,并且这些补习班挤占他们的时间,孩子会感到缺少自由,因此会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逆反情绪。

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能力需要,其中,自主需要指的是孩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感和内心的自由感;关系需要指的是孩子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感觉到他人是支持自己的;能力需要指的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掌控感。

小佩觉得爸爸妈妈给自己的关心和爱不够,自己其实是为父母而活、为升学而活,她的基本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很容易用反抗的方式来向控制自己生活的家长“宣战”,试图从父母手中夺回自己生活的控制权。

家庭教育指导

小学中高段的孩子已经比较明白事理了,知道家长是为了自己好才管自己,但由于想争取自由和自主,就是想要和家长对着干。很多家长对孩子叛逆采取的态度是“熬过去就好了”。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妥当的。

“叛逆期”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尽管孩子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但这是孩子内心的自主和外界控制之间矛盾的体现,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

1、平等地对待孩子

孩子的逆反心理大多数时候都发生在权利不对等的情况下,在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孩子经常处于弱势地位。上面的例子中,小佩会觉得大人能想干什么干什么,自己为什么一点自由都没有呢?

其实孩子的想法不无道理。家长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自己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孩子就应该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思想,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应该平等地对待孩子,一定程度上让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时,家长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

2、试着用孩子的思维和他们交流

很多家长喜欢用自己当年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孩子,张口闭口都是“我当年…”。但时代发展进步了,孩子接受的是最新的教育,如果家长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的那个年代,孩子会认为家长是“老古板”,什么都不懂,自然不服从家长的管教。

当家长觉得孩子和自己对着干的时候,不妨了解一下孩子是怎么想的,孩子为什么要和自己对着干,孩子和自己对着干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用孩子的思维去解释孩子的行为,家长便能更容易地走进孩子的心中,和孩子共同解决逆反这一问题。

self-abased2

3、减少使用控制性的语言

有研究表明,控制性的语言会让孩子做出更加叛逆的行为。控制性的话通常包括一些词,比如,“必须定”“禁止”,等等。小佩的妈妈就经常说这种话:“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你必须去上补课班”,“你不能和学习差的孩子一起玩。”

孩子觉得这种语言剥夺了自己的自由,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孩子会选择和家长对着干。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应该多用建议式的语言,比如“你可以选择……”“你有机会……”,等等。

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身心健康——应对孩子叛逆,教育指导,家教指导,平等地对待孩子,试着用孩子的思维和他们交流,减少使用控制性的语言。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