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早恋问题——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 A+

青春期教育 

早恋问题: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不得了啦,我女儿刚上初三,竟然和同班的男生谈恋爱,还私订了终身。”一位妈妈带着哭腔在电话里跟心理老师说。“都怪我,以前我告诉她,交异性朋友可以,只要不亲密接触就行。”

在每一所中学附近,妈妈们都能看到成双成对的小恋人。他们手牵着手地走,分开前会无所顾忌地接吻。有一天,我在等公交车时,两个穿着校服、十三四岁的男孩站在我旁边聊天:

“你老婆长得真不错啊。你们谈多久了?”

“五天了。”

“kiss了没有?”

“还没呢。”

“都五天了,还没kiss?她到底爱不爱你啊?”

这完全不同于妈妈们那一代所谓的异性交往。即使开明的妈妈,如果听到这种话,也可能禁止孩子和异性交往。

但妈妈们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别着急吃棉花糖。

别着急吃棉花糖是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这位心理学家在斯坦福大学的附属幼儿园找了一些孩子,让他们单独坐在房间的桌子前,桌子上放着一个碟子,碟子里装了一颗对小孩来说十分诱人的棉花糖。研究者告诉孩子,自己要出去一趟,如果等他回来再吃碟子里的那颗棉花糖,就会再得到另外一颗棉花糖。结果,那些坚持15分钟,直到研究者回来才吃棉花糖的孩子,成年后的成就更大,身体也更健康。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爱情就像棉花糖那样诱人,而我们调节自我控制力的大脑部位要到青春期后期、甚至成年初期才能完全成熟,所以多数孩子都会忍不住提早尝尝爱情的滋味。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得知孩子恋爱后,妈妈们通常采用的办法,就是禁止孩子继续恋爱。但这种方法有用吗?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集中,有个故事对妈妈们管教早恋的孩子很有启发价值。这个故事的情节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个青少年相爱了,但他们这两个家族是世仇,所以双方父母都极力反对这对小恋人相爱。为了反抗父母,这对小恋人选择了自杀殉情。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少男少女在妈妈们的强烈反对下都会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但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恋情干涉越多,孩子会爱得越深、越坚定;而当父母的干涉减少时,孩子的恋爱感觉反而会冷淡下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青少年身上。因此妈妈们无条件地反对孩子谈恋爱,只会得到与期望相反的结果。不少妈妈得知孩子谈恋爱后,就一边责骂孩子“你懂什么,这么小就谈恋爱”,一边侮辱孩子的恋人。

qcq7

发现孩子早恋时,妈妈们常犯的错误:

1.强烈反对、禁止来往。这会诱发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反对,孩子爱得越深。

2.诋毁孩子的恋人及其父母。这会使孩子认知失调,进而对妈妈产生心理防御。

妈,得到的答案是:“这样警告后,孩子就会提出分手,专心学习。’我妈妈说了,不能和你交往了。谈恋爱的事要等上了大学再说。,”这只是妈妈们的一厢情愿,孩子们根本不是这样想的。

如果妈妈明确反对谈恋爱,多数孩子会在表面上同意分手,但会悄悄告诉恋人:“以后我们得小心了,因为我妈妈知道了。”孩子不会因为妈妈们的反对,就停止和恋人继续交往,只是改变了见面的方法一通常会发展成炽热的地下恋情。总之,面对妈妈们的反对,孩子不但不会提出分手,反而会因抗争双方父母而结合得更紧密。

有一位妈妈告诉我,她现在都不敢管女儿了,因为她所在的小区一位妈妈反对上初中的女儿谈恋爱,女儿就和男朋友相约离家出走了,去了外地的小旅馆同居了一个月才回家。而另一位妈妈说,她的朋友因为反对女儿谈恋爱,女儿竟然在她的饭里下毒。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