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羞耻心——宝宝自律的拐杖

  • A+

实用儿童心理学

羞耻心——宝宝自律的拐杖

宝宝犯了错误,能听从父母的教诲,或者没经过批评会产生自责心理,是一种良好现象,这种现象是从婴幼期就开始培养的宝宝的忏悔心发展起来的。一般而言,宝宝长到2岁时,就会产生“羞耻”心了,他们犯了错误会有一种不安情绪和害羞的表现,这种不安即羞耻心。这时如果父母及时地引导宝宝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宝宝在3岁左右就会逐渐具有自控和自尊的意识,宝宝一旦产生这种意识,即使没有外界的强制,宝宝靠自己内在的心理机制就会自主协调和外界的关系。当他们出现错误时,就会自觉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经验教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反馈,从而产生忏悔心理。这种心理是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对宝宝以后形成自重、谦虚的优良品质有很大影响,因此父母应该在宝宝出现羞耻心的时候就开始呵护宝宝这种情感,这种情感可以作为宝宝自律的拐杖,帮宝宝健康成长。 

148

培养宝宝的忏悔心理可采用榜样、暗示、鼓励的办法。 

榜样:父母做了错事,只要是宝宝可以理解的,就要当着宝宝的面诚心表示忏悔,比如说“我很难过”等话,父母也可以在宝宝面前相互赔礼道歉。 

暗示:当宝宝出现轻微过失时,父母不要急于训斥,也不要流露出不满,可提醒宝宝:“你这么做好吗?”暗示宝宝做了错事。 

鼓励:当宝宝为错误忏悔时,父母应及时表扬他们勇于认错的精神,鼓励宝宝努力改正错误。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羞耻心是克服消极因素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责任心和荣誉感的道德支柱之一。宝宝的羞耻心是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当他们产生这种心理时,就会因为自己做了别人不满意的事情感到羞耻,在6岁以后,宝宝羞耻心的发展会越来越明显。 

爱护和培养宝宝的羞耻心,重要的问题是要进行正面教育,尊重宝宝的自尊心,而对宝宝挖苦和讽刺甚至羞辱都会让宝宝幼小的心灵受创,长此以往,反而会磨掉宝宝的羞耻心。一旦宝宝失去羞耻心,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就不再感到难为情了,甚至对父母的表扬和批评都无动于衷。这种麻木不仁的心理会给宝宝的成长带来很大危害。通常父母们觉得宝宝还小,不懂得羞耻,殊不知即使是只有3岁的宝宝也知道羞耻。不妨看生活中的父母是怎样对待宝宝的羞耻心呢? 

明明在幼儿园数学没考好,没拿到小红花,他沮丧地回到家,不想说话。爸爸看看他手中的试卷,忍不住骂道:“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好,简直是笨到家了,难怪你拿不到小红花,看看人家小豪,比你强多了!你看人家每次都能拿到小红花!你真没出息!”其实明明爸爸知道儿子不笨,可是抱着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为了激励儿子,爸爸故意这么说的。明明听到爸爸的训斥后,难过地哭了起来。爸爸以为训斥起到刺激明明自尊的作用了。可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明明并没有从此发奋起来,他反而从比较乖的孩子变得有些蛮横无理了,对他人劝导满不在乎,我行我素。 

宝宝是有羞耻心的,他们对符合社会道德要求与否的判断,通常是通过成人对他们行为的反应完成的。如果父母采取嘲笑、挖苦的方法则会对宝宝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宝宝没办法分清嘲笑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所以极易因此产生自卑感,从而抛却羞耻心,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自己是没有用的。时间长了,宝宝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就会变得不以为然,对父母的表扬和批评也会无动于衷了。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只顾发泄自己心头的怒火,而让宝宝产生心理负担,把孩子推向和自己希望相反的方向去。 

儿童心理学:羞耻心——宝宝自律的拐杖!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