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感知觉和觉察力——幼儿观察的特点

  • A+

幼儿的感知觉觉察力 

幼儿观察的特点

三岁以前儿童的知觉主要是无意的,没有目的的,因此谈不上什么观察。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观察力开始发展,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渐由缺乏目的性转变为相对独立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有目的、有方向、自觉的观察能力。但就整个发展来说,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还是不够的,他们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精确性、概括性、组织性等都还不强。

下面,具体谈谈幼儿观察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

学前初期幼儿常常不能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察。他们的观察或事先无目的,或易在观察中忘记了目的,很容易受外界刺激和个人情绪、兴趣的影响。比如,有这样一张图片,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在玩,其中一个小朋友的衣服扣扣错了,鞋也掉了一只。请幼儿从画上把这个小朋友找出来。小班幼儿常常不能完成任务,他们会被画上那些好玩的玩具所吸引,而完全忘记观察的目的。中、大班,幼儿的观察目的性有较大提高,在我们的观察实验中,有78%的中班孩子和93%的大班孩子可以完成观察任务。

(二)观察的精确性。

学前初期儿童的观察也往往不够仔细、认真,常常是粗枝大叶、笼统、片面。他们能看见颜色鲜艳、位置突出、新鲜、有变化的物体,看不见虽然能代表事物实质但却不显眼、不突出、比较细致的部分,有时甚至发生错误。如小班幼儿把柿子当成西红柿,分不清蜜蜂和苍蝇、绵羊和山羊的事常有发生。通过教育,中班孩子能逐渐比较精确地观察事物,能发现众多小朋友中哪个唱错歌了;动物园里一共有几只猴子,几只熊猫,几只松鼠,就是躲在树上、藏在山后的小动物,也能找出来。

(三)观察的持续性。

学前儿童,特别小班孩子的观察常常不能持久,很容易转移注意的方向和对象,到中班,特别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时间才能逐渐增加。有个实验表明:三、四岁幼儿对图片的平均持续观察的时间只有六分八秒,五岁的儿童增加到七分六秒,六岁达十二分三秒。可见,学前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特别是六岁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有明显的增加,进步较大。

178

(四)观察的概括性。

学前初期儿童观察时,常常不能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因而也不能发现各事物或事物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当你给幼儿看两盘萝卜头,其中一盘泡在水里,萝卜头长出了小绿叶;一盘无水,萝卜头萎缩了。小班幼儿通常看不出萝卜头生长与水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再给幼儿看两幅图画,其中一幅画着小孩玩球,另一幅画着球把玻璃打碎了,小班孩子也往往说不出这两幅图画间的因果关系。中班幼儿观察的概括性稍有提高,但也只有部分儿童能作出比较令人满意的回答,到大班,才有多数儿童能作出正确回答。

(五)观察的组织性。

学前儿童在观察中,常常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地、有组织、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而时常是一会儿看东,一会儿看西,杂乱无章;甚至还不会有条有理地区别两个物体或图片的异同,不会将两个物体或两张图片中的相应部分逐一进行比较。在这方面,中、大班的幼儿较小班幼儿有较大的进步,但即使是到了大班,也仍然不是多数的孩子都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幼儿的感知觉和觉察力。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