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误区——不平等对待孩子,要和孩子做朋友

  • A+

家庭教育误区——不平等对待孩子 

和孩子做朋友

家中没有严父慈母之别,若说严,父母都严;若说慈,父母都慈。全家相处有如朋友一样。

——福泽谕吉

父母应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与孩子间做到情感交融,使孩子乐于亲近父母,使孩子不仅得到父母的关怀和爱,而且得到尊重。建立了这样的亲子关系,孩子就有了比较宽松、良好的成长环境。一般来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情绪就会比较平和、愉快,有话愿意和父母说,会更懂道理,也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孩子,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对待子女,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真正的关爱。因此,父母要与孩子建立新型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平等的关系,就是父母要和孩子成为朋友。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霍普托•里查曾说过:“父母要把孩子当作你最好的朋友。”霍普托■里查在观察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儿童时发现,那些并不把自己当成家长的父母最容易成为孩子的朋友,也最容易获得孩子的信赖和尊重。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往往是最强的,学习成绩也通常是最好的。这说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亲情交流胜过生活上的照顾。换句话说,孩子希望与父母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只有这样,父母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才有可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

作为朋友,父母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许多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经常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这样的教育只能起事倍功半的作用。父母和孩子平等相处、相互尊重,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积累感情,才能树立家长的权威,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家长能和自己成为好朋友,希望家长不再是权威,不再是上级,不再是有意发号施令,甚至拳脚相加,不再是一个在孩子面前居高临下的“成人主义者”。

父母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当代孩子大多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的,虽然住房越来越大,而孩子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其内心的空间却是越来越小。许多孩子由于向外界封闭心灵的大门,普遍有着孤独感,所以,他们希望父母放下架子,成为自己的好朋友。但这个基本要求,在不少家庭里却难以实现。

cheerful3

有一位家长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的女儿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同事总是夸女儿老实听话,她感到很欣慰,认为自己教育得好。因为他们夫妻两人平时对女儿要求比较严,不许她干这个,不许她干那个,女儿对他们的话总是唯命是从。

自从上了中学以后,她发现女儿逐渐变了,双休日的时候,不是待在家里看电视或课外书,就是和几个同学一起议论着什么,对她的唠叨,也开始不耐烦起来,虽然不敢顶嘴,却赌气地躲到里屋,干脆不听。而她呢,对女儿的训斥、责备也愈来愈多。

一次,家里来了客人,该吃饭了,女儿却坐在那里不动。当着客人的面,她大声训斥了女儿一顿,谁知女儿不但不服气,反而对她发起脾气来,又哭又闹,并且赌气不吃饭。当时,她非常生气,只是当着客人的面,没有打女儿,心想:客人走了再找女儿算账。客人走了,她也冷静下来了。今天的结果,证明了自己教育的失败。难道是她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吗?看来,一味地训斥、打骂是无济于事了。于是她和先生商量,决定用开家庭会议来平息这场风波。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第二天晚上,他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三个人各讲各的理由,给孩子同样的权利。孩子的话,引起了她的深思。女儿说:“我是中学生了,我也有自尊心,为什么总在客人面前训斥我?你们做得不对的时候,为什么不让我说话?还说我顶嘴,你们不要把我当小孩子。”在这次家庭会上,全家人都心平气和地谈了各自的理由,最后达成了协议,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这场家庭风波虽然平息了,但留给她的思考却是深刻的。原来当好一个家长并不容易。孩子小学毕业进入中学以后,告别了童年的自我,往往感到自己已不是小孩子了,开始进入了心理断乳期。因此,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他们要求社交,要求独立,由家庭的第一社会走上同伴朋友的第二社会,他们把朋友看得比自己还重要,自尊心也特别强。在这个时候,父母应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平等与孩子交往和交流,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庭教育误区——不平等对待孩子,要和孩子做朋友,父母应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与孩子间做到情感交融,使孩子乐于亲近父母,使孩子不仅得到父母的关怀和爱,而且得到尊重。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