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不佳背后的过度“包容和溺爱”——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 A+

学业不佳背后的过度“包容和溺爱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学期刚结束,家长们就开始叨念孩子的学习成绩了,有欢天喜地的,更有唉声叹气的,也有一些因为孩子考得不好而怪罪老师的,但我还是很少听到家长寻找自身原因的。这不,最近我碰到了一个五年级女孩,在一所贵族学校读书,据说数学成绩一般……家长带着孩子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助诊断分析一下情况,最好呢还能给她在数学学科上指点一下。于是后续就有了一个半小时的聊天、观察、做题和之后的分析。

孩子特征:

1、安静听话是她的特点。

与她聊天时主要是问答式进行,孩子没有太多的语言,眼睛也不怎么看我,但问她什么都有回应,看起来还是十分“听话”。

2、思维敏锐是她的条件。

做数学题时我发现这个孩子还真心不错,做题还算专心仔细,如果碰到一时想不出的题目也会努力回忆过往印象,数学思维应该可以。

disrespect1

家庭教育案例反思:

看起来很不错的一个孩子,但数学又怎么会不好?除了上述几个特点以外,我还是发现了这个孩子成绩不佳最致命的其他几个元素。

1、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溺造成了孩子学习无目标和学习不主动。

据了解,孩子家庭条件十分优裕,家人对孩子有点宠溺有加,从小为孩子包办一切,“富养”到底。从今天观察来看,孩子生活在一块富田之中,想不清楚也看不到“我要学”“必须学”这样的目标。我看到的是大多数学概念掌握糊里糊涂,数学的解题方法含混不清,有一点印象但并不能清晰地提取相关信息,总体来说相对懒散一点。于是看起来有天资但学习并不好考试也不成,错误“铺天盖地”,基础题也会错,难题更是如此这般!

从这个案例情况来看,如今的家庭教育任重道远。家长们被内卷太多太久,脑海中分数唯一观占据太多,但却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和学习责任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孩子不断被“包养”背景下的自我中心在膨胀。所以笔者想要呼吁:今天我们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让孩子“走出来”,不是“补进去”,让孩子从自我中心的头脑中走出来,锻炼独立自主、吃苦耐挫的能力,是从“金贵”之身的幻想中走出来,寻找未来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2、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包容造成了孩子做事的毫无章法和没有规矩。

上述孩子天资不错,但沉浸在自我空间里,背后恰恰是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过度包容。孩子说我不想去补课父母依她,孩子说我不想读书不想做任何事,父母还是依她,最终育成了一个学业上不够“争气”、行动上不够“霸气”的普通孩子。本案例我没有进入家庭了解孩子的原生态育人环境,但从几次的观察和家长反馈信息来看,我可以猜测到,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中,父母对于孩子一直来的“百依百顺”,甚至于有点“惯”了,并且很有可能是:“孩子你做一点什么吧!”“不行,我有自己的事要忙呢!”“你去补个课,我给你找了最好的老师!”“不要补,我要玩呢!”“孩子你未来做什么呢?我都急死了!”“未来我会好的……”

优裕环境原本无错,错在我们父母在优裕环境下无所适从的家庭教育,我们不少家庭重视了一时所需要的东西但忽视了孩子成长中一生所需要的经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低级层次需要,之后还有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中高级层次需要。目前社会形态中一些相对条件优裕的孩子不缺物质和安全需要,但城市化进程导致的成长经历却是少之又少,不少家庭除了家里物质满足和学校知识学习之外,孩子似乎真的已经没有了可以磨砺他未来人生的辛苦的生产劳动、独立生活、意外发生……

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但家庭教育的主角是父母,希望所有为人父母的你先重视培养孩子的“三观”,再重视培养学业!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