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处理好“糟糕”行为,妈妈从此不会再头疼
家里有个“破坏大王”
家庭教育方法
不知父母们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当你兴高采烈地拿来一本童话故事书,准备和宝宝好好分享美丽的童话故事时,他却突然“唰”的一声把书撕成了两半;当你满心欢喜地买回一个玩具,准备给宝宝一个惊喜,等待着他“哇”的一声扑向你表达感谢的时候,他却“啪”的一声用满地碎片打破了你的幻想;当你刚刚搭好一个积木或做好一个模型,想要呈现给他看时,他却小手一扫给你推翻了;家里新买的闹钟不知什么时候被宝宝拆散了架;电视机的遥控器也被他弄得“粉身碎骨”……
相信面对此情此景,你一定气得火冒三丈了吧,但还是劝你千万要保持冷静,因为宝宝这样“搞破坏”并不是他的错!
宝宝喜欢“搞破坏”是有原因的
对于宝宝的各种“破坏”行为,不管父母如何阻止,他都仍会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其实,宝宝喜欢“搞破坏”是有原因的。父母只有正确理解他的破坏行为,才能给予其适当的支持与引导,从而让孩子健康成长。
1.生理发育不完善
宝宝的“破坏”行为分为“无意识破坏”和“有意识破坏”。一般来说,宝宝2岁前的各种“破坏”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并非真正的“破坏”行为。如上面提到的宝宝摔玩具的行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反应协调能力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错不在宝宝。
2.特定阶段的年龄特点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特别是2~3岁的宝宝,会出现第一个反抗期,其攻击和破坏的行为会表现得比较明显,男孩尤甚。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约束、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破坏行为将会逐渐减少。
3.好奇心的驱动
好奇心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不理解的事物,宝宝有着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比如,很多宝宝喜欢拆卸玩具、钟表,乱按遥控器、电器开关等,宝宝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想弄清楚这些漂亮好玩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做成的?玩具里面到底有什么?这其实是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
4.引起你的关注
如果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孩子处于安静的状态时,成人经常不闻不问;而当孩子表现出顽皮或多动时,却会立马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们是很聪明的,当他们发现这一点时,就开始用捣乱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只有自己捣乱才能吸引父母的注意,于是只好“搞破坏”了。因此,父母在责怪孩子破坏行为的同时,也要反省一下,是不是给他的关注不够多。
“破坏”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了,宝宝喜欢“搞破坏”,其中一个原因是好奇心使然。那么,如果你不想扼杀孩子可贵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就要对他的“破坏”行为予以包容,因为“破坏”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
孩子“搞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高度协调的过程。孩子经常“搞破坏”有助于促进其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并且,“搞破坏”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如果孩子带着疑问去“破坏”,并在父母的协助下,用自己的行动找到答案,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十分有利。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破坏”行为对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求知欲,也是十分有利的。因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使其步入“探索之旅”。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