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为什么孩子总和大人对着干?
一位14岁的孩子在日记中写道:在我面前有一座高山,这是我生活的目标,我看见它,想着它,我要爬上这座山,我要独自攀登到顶峰,我已经在攀登了,正在迈出头几步;越往高处走,我的视野就越宽广,我见到的人就越多,我对他们的了解也就越多,见到我的人也就越多。由于看到这座大山的险峻,我不免感到害怕起来。我需要年长朋友的帮助,如果我能靠在一个坚强而有智慧的人的肩膀上,我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顶峰。可是我又不敢,并且羞于说出这一点。我要使大家都认为,我能独立地、用自己的力量登上顶峰。
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有能力独立地处理一些事情了。他们在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里,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当成朋友,尊重他、理解他;希望父母给予他足够宽松与自由的空间。
第一次诞生的人是用叫喊来显示自己的:“我出生了,请关心我,要为我操心,我是软弱无力的,一刻也不要把我忘记,要保护我,屏息静气地坐在我的摇篮旁边。”
第二次诞生的人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显示自己:“别照看我,别总跟在我的后面,别束缚我的手脚,别用监督与不信任的襁褓把我捆起来,千万别提起有关我孩提时的事儿。我是个独立自主的人,我不要别人搀扶着走路。”
在学习上,他们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和老师的讲解,喜欢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在行为方式上,他们常有成人感,讨厌别人将自己当成孩子看,不愿再接受家长在生活方面的特殊照顾,不喜欢父母干预自己的活动。在评价能力方面,往往过高地评价自己,尤其在犯了错误受到批评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他们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开始从“听话”向“平等”过渡。他们对待问题,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了自己的主见,于是常常会顶撞父母、老师:“你说我不好,我还认为你不好呢!”
如果这时父母调整不好与孩子的关系,或者对孩子一味地挑错,那就会加剧彼此的矛盾。轻则亲子之间冷战,重则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福州仓山某中学初一学生小王和小林,双双离家出走,前者15岁,后者14岁。两个孩子的关系非常好,都有些厌学,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时常对父母表达想出去打工的念头。某天上午他们各自给父母留下字条,离家出走。字条大意如下:我走了,你们不用担心,我自己去赚钱,两年后回来。
河北那台市某中学初二学生朋朋,给父母写下诀别书后,离家出走。在诀别书中有这样的文字:“爸、妈、姐,当你们看到这张纸条时,我已经离开那台了。你们不必担心,我就是压力太大了,您想想,一个当学生的如果不能在学校里好好读书,那还有什么劲呀!我不是不争气,我也想改,可是没机会了。我现在出去打工,一边打工一边学英语,上学这条路我是不会放弃的。
以上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青春期从依附向独立转变,常常表现出矛盾激烈,孩子竭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与其说是同父母的斗争,还不如说是自己同自己的斗争,其实孩子心中也是痛苦的。
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找出根源,然后总结出一套比较合理的方法,调节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朋友的姿态与孩子交往,就可以避免出现对立情绪。当孩子对你表示不满时,也要有心理准备。孩子并不是专门跟你作对的,他们也有自己不能掌控的情绪,有无法解脱的困惑。
在孩子开始具有独立意识的时候,家长不必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打压孩子。家长可以以欣喜的目光关注孩子的成长,通过恰当的引领和指导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不过有相当大一部分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很难把握合适的尺度,这时有必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父母平时应该做到:
理解、信任、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成人感;
与孩子平等、民主相处;
善于和乐于使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生活;
采取耐心说服、疏导的方法对待孩子的反抗性。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