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抓住4个关键期,培养小小“外交家” (一)

  • A+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抓住4个关键期,培养小小“外交家”

说到性格,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明白,性格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大家骨子里还是隐隐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一点儿。

我自己就是内向性格,我最舒服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待着,因为跟人说话会消耗我的精力。但这并不影响我曾经在公司几千人面前演讲,也不影响我现在和大家做直播交流,因为我掌握了一系列社交能力。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孩子,甚至对孩子来说更加重要。学龄前孩子性格还没定型,但常常因为成人的“无知”和焦虑而被贴上标签,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但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无益,还破坏了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发展。

性格无法改变,但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这篇文章就把孩子在每个阶段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不要掉进一些“坑”里不自知,而是更好地去帮助孩子

ai0313_(4).

一、0~18个月:建立牢固的“我”概念 

1岁半之前的孩子几乎都只愿意独自玩,或者和家庭成员互动,对其他孩子似乎视而不见。这是非常正常的,这个过程能够给予孩子足够多的机会来进行自我确认,让他渐渐明白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声音,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玩具,这些都是我的,我的,我的!

在这个阶段,我常常见到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出门时,开始要求孩子“有礼貌”,包括见人挥手打招呼、对别人笑、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等。从成人的社会准则来看,这些要求似乎都没错,但错就错在“要求”上,成人可以自己做,但不能强求孩子也照做。

孩子只有形成非常安全的“我的”概念后,才会有勇气去探索“你的”“他的”“我们的”等这些区域。过早地强迫孩子“有礼貌”,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摧毁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安全感。这个阶段孩子经历着最初的社交体验,这些负面经历会导致孩子对于和人打交道感到很有压力。一些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小气、越大越不愿意叫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孩子小时候的社交能力根基没有建立牢固,没有体验过牢固的“我的”概念,因此就会对“我的”东西抓得更牢。

在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要因为自己社交能力弱,觉得面子过不去,而把压力转嫁给孩子。

二、10个月~3岁:每一个社交冲突都是学习的机会 

大概从10个月到1岁,孩子慢慢开始乐意跟与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待在一起,但他们之间几乎不会有什么交流和互动,每个人各玩各的,不过他们会倾听和观察其他的孩子。他们之间唯一的互动似乎就是冲突——打人、咬人、抢玩具等。

所有的父母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受欺负,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一些父母常常会替孩子出头。但这样的“讨公道”很容易走偏,很多父母会关注当下孩子有没有吃亏,有的父母甚至“恨铁不成钢”,直接给孩子“贴标签”,教训孩子:“你怎么这么胆小,为什么不打回去?”当我们只关注当下时,就容易变得狭隘,从而忘记了这是孩子人生第一次的社交冲突,是之后漫漫人生路上的缩影和预热,这时父母最该教会他的是如何应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社交能力还不成熟,发生冲突时的确需要成人的干预,但这种干预不该升级为双方父母之间的争吵,也不该是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惩罚或者表扬,而是应该给孩子们(双方)演示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怎样的,身教大于言传。

比如,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喜欢咬人。孩子咬人也许只是因为他的玩具被抢,这时父母的确要教育孩子不能咬人,但更关键的是教会他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当孩子能够自己说出“这是我的玩具,不要碰”时,他咬人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被咬的孩子的确很委屈,但当父母教会孩子义正严词地回击“不要咬人”时,在孩子的内心,公道已经被讨回。而且更关键的是,他学会了下次如何自卫,而不是每次都需要父母替他摆平。学会在社交冲突中给自己解围并保护自己,这份底气才是孩子愿意继续在社交道路上前进的关键。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心要大一点儿,就像孩子学走路一定会摔倒一样,孩子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社交冲突,但这只是暂时的。把任何问题都放到人生一辈子的时间轴上去看,不以一时论英雄,这时你的眼界就会更加开阔,看待问题也会更加理性。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