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3~6岁敏感期:父母一定要懂儿童的行为和心理
爸爸妈妈工作忙,筱筱断奶后就一直由奶奶带,跟奶奶的感情特别好。这一点妈妈平时也能理解,但今天发生的事情却让妈妈真的伤了心。
最近由于天气变化,奶奶的风湿性关节炎又犯了,住进了医院。晚饭后,妈妈带筱筱去看奶奶,筱筱很懂事,跟奶奶保证一定会乖乖睡觉。回家后,妈妈帮筱筱洗澡,脱衣上床,筱筱一直很乖。可当妈妈开始给她讲睡前故事时,发生了一件令妈妈非常生气的事。
当时,筱筱睡在被窝里,妈妈躺在她的小床边的躺椅上给她讲故事,就像每天晚上奶奶做的一样。可很快,妈妈就发现筱筱的注意力并不在故事上,她不安地在被子里翻来翻去,还不时起身盯着妈妈身下的躺椅。突然,她说:“妈妈,你起来,坐到床边给我讲故事。”妈妈愣了一下,微笑着对筱筱说:“妈妈今天很累,让妈妈躺一会儿好吗?”
“不行!”筱筱固执地摇着头,“妈妈,你不许躺着!”妈妈有些生气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大人累了一天了,躺一会儿都不行吗?”妈妈打算不理会筱筱,继续躺在躺椅上讲故事。
“不行!不行!就是不行!”筱筱突然爆发出一阵尖叫,同时哭着来打妈妈手里的书。妈妈生气了,顺手在她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叫你再不听话!”妈妈放下手里的书,侧过身子假装睡觉。没想到筱筱放声大哭,直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甚至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直到爸爸进来,将妈妈拉出房间,筱筱才慢慢止住了哭声。
“怎么回事,这孩子?”妈妈有些伤心。
“我问过筱筱了,她说那是奶奶的躺椅,你不能躺。”爸爸有些尴尬。
妈妈听了更伤心了:“真是生的不如带的亲啊!”
筱筱的妈妈因为躺在奶奶的躺椅上给孩子讲故事,就引起了孩子那么大的反应,这的确有些令人伤心。然而,假如妈妈知道这只是孩子秩序敏感期的一种表现,就不会那么难过了。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一样,是有秩序的,并且他们也需要这种秩序。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对秩序有了敏感,井井有条的物体摆放、整洁有序的房间环境、按部就班的时间作息,在有秩序的环境中成长能让孩子身心愉悦,并能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秩序、愿意遵守秩序的人。筱筱之所以对妈妈睡了奶奶的躺椅有那么大的反应,其实并不是她不爱妈妈、不心疼妈妈,而是因为妈妈打破了她心中的秩序,因而变得狂乱暴躁。
对于孩子来说,秩序就是一种安全感。当秩序被打破时,这种安全感就会失去,孩子就会焦躁不安,甚至会出现大哭大闹的情绪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往往会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么执拗呢?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会抓住孩子,不由分说地揍一顿。这一顿揍,就彻底打碎了孩子心中自我构建的秩序,让孩子陷入深深的痛苦中,甚至对孩子的智能发展造成可怕的影响。当孩子在自己的环境中逐渐建立起内在秩序时,他们的智能也在逐步构建起来。假如大人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那后果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说的,孩子便“缺乏一个用以建立对各种关系的知觉的基础”,孩子的认知就会变得混乱而无所适从。
孩子的执拗或许正是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但是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生命现象。作为父母,不要随意地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当不得不改变时,一要尽量将孩子的不安降到最低,二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发泄,让他们通过哭闹将焦躁和不安发泄出来,孩子最终会比较平和地接受已成的事实。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