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早教方法:如何挖掘保护“小破坏大王”的潜能?

  • A+

宝宝早教方法 

如何挖掘保护“小破坏大王”的潜能?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破坏能力”

画家蔡智忠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趁父亲不在,溜进书房玩耍。看到桌子上瓶瓶罐罐里的墨汁,蔡智忠玩兴大起。他拿毛笔沾满红墨汁,东寻西找“作画”的地方。最后,他选择了客厅通往书房的墙壁作为画板。片刻之间,一个个小圈圈组成的小人跃然墙上。

父亲回来后看到了蔡智忠的大作,不由得火冒三丈。他追着儿子,看样子要大打出手。然而,他后来并没有这么做,他只是骂了蔡智忠两句,然后居然给他买了一块小黑板和一些画笔。蔡智忠喜出望外,从此,这块小黑板成了他艺术想象力自由驰骋的天地。

如果蔡智忠的父亲没有给儿子买小黑板和粉笔,而是将他一顿打骂,那也许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就会因此而夭折。因此,每一位家长都要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破坏能力”,千万不能让天才消失在自己的棍棒之下。

刚给孩子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发现已经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孩子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甚至你会看见孩子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

对待孩子的这些“破坏行为”,家长应客观地分析其动机,在尊重、鼓励其探索能力的前提下,把孩子的“破坏”引向正途。

孩子的有些“破坏”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子喜欢把玩具拆开,去看车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动等,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其实,孩子的“破坏”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孩子“破坏”的过程也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

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问一些“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一类问题来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方法二: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玩具

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破坏”的真正意义所在。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不规规矩距地玩,就以禁止孩子玩作为惩罚。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责备孩子不爱护玩具,其实,孩子的“破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他们是在“破坏”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家长要为孩子选择适当的“玩具”,对孩子的破坏性玩耍,不应该用禁止的方法,而应正确加以引导。首先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有些玩具可以拆,而有些玩具不可以拆。其次,要为孩子选择可拆装性玩具。在为孩子选择玩具的时候,要以是否能开发孩子智力,锻炼孩子动手能力作为选择标准,不要以价格档次作为标准。

要引导孩子将拆开的玩具组合起来。许多孩子对玩具或物品只知道拆,不知道装。组装玩具能帮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物品及玩具的操作原理。但是,组装玩具的难度要比拆玩具更大,孩子经常因为装不上而放弃。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对孩子给予指导、启发。当孩子组合完一个玩具或物品时,他们会体验到巨大的成功,了解到玩具的内在价值。不仅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自信与探索欲,也知道珍惜玩具或物品了。

drawing

方法三:发现并挖掘孩子“破坏性”背后的天赋

孩子的“破坏性”背后隐藏着很多天赋:探索能力、创造才能、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因此,做父母的千万不可小瞧孩子的“破坏行为”,如果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一定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

小波从小不喜欢汽车、手枪等男孩标志性的玩具,而单单对玩积木着迷。在幼儿园,他会把别的同学盖的“大楼”推倒,而后再帮人家设计一座“宫殿”;在家里,他会把爸爸的小皮箱挖个洞,给他的小白兔当卧室……

针对儿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小波爸爸没有过分地批评孩子,而是一点点地把孩子的爱好引向了正路。比如,他经常有意识地带小波去参观各种风格的建筑;给他买图片书;跟他一起做搭积木游戏,并比赛看谁搭得又快又别具风格这些正是小波所喜欢的,在爸爸的支持和引导下,小波渐渐地对那些“小房子”着了迷。从此,研究“小房子”便成了他的业余爱好。

更让爸爸欣喜的是: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儿童设计比赛中,小波自己设计的建筑竟然获得了特等奖。并且,由此开始,小波有了自己的理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出色的建筑师。

孩子毕竟还小,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因此,家长们肩负重任,要采取积极的手段,把孩子“破坏性”背后的天赋引导出来,把他的最佳潜能开发出来。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