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只是喜欢不是偷

  • 220
  • A+

关爱孩子的心,轻松培养孩子好习惯 

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只是喜欢不是偷 

菲菲3岁了,最近,妈妈发现菲菲的书包里有一些漂亮的玩具,而那些玩具并不是家里的。妈妈心想:这些玩具哪里来的呢?难道是从幼儿园带回来的?还是和小朋友们借的,还是……于是,妈妈便问菲菲,菲菲回答说:“这些玩具是幼儿园的,我很喜欢,就拿回来玩了。”

原来,菲菲看到幼儿园里的几个玩具特别好玩,而自己家里没有,就偷偷把玩具装进自己的书包里带回家了。妈妈知道后,就教育她这样做是不对的。

本以为菲菲会知错就改,不再“拿”幼儿园的玩具了,可是没过几天,妈妈又发现了不属于她的小玩具。妈妈很担心,小小年纪就有这种坏习惯,长大了可怎么得了。

孩子的“偷窃”并不是真正的偷窃

3岁的孩子经常偷拿别人的东西并不属于真正的偷窃,真正的偷窃行为发生在6岁至青春发育期之间。

心理学上来说,孩子3岁之前出现这种“偷窃”行为,是“占有欲”在作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对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对“你”“我”“他”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在他的思维里,认为“只要我喜欢,就是我的”。

即使他模糊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有时还是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总是希望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想办法得到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孩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逐渐淡薄,“占有欲”也会逐渐减少和消失。

另外,孩子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有其他两种原因。第一,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而“偷窃”。现在很多家庭,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投入感情过少,使得孩子缺少关心。孩子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就会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第二,发泄心中的不满。有时孩子“偷”东西,还可能是借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比如几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因抢一件玩具而发生争执,最后没得到玩具或受批评的孩子心中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这时他可能就会通过“偷窃”把玩具据为己有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108

当孩子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父母怎么做?

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父母不能放任不管,以免他的这种行为演变成偷窃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偷窃”行为的制止,要在分析具体心理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对此幼儿专家提出以下建议,供各位父母作为参考。

1.不要“审问”孩子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了新玩具或其他东西时,父母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不要“审问”孩子。因为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甚至逼迫他说谎。父母应当鼓励他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这样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2.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侵占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必须经过主人的同意才可以玩,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偷拿”是不对的行为。并且,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如果想要玩别人的玩具,就要学会说“你的飞机能借给我玩会吗”等礼貌用语。

3.动之以情,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晓之以理后,父母也要试着让孩子感受别人因心爱的东西不见了的伤心难过的情绪,来诱发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就能更有效地矫正孩子的“偷窃”行为。

4.不可严加管教

当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后,父母不要用惩罚的方式教训他,因为强烈的管教方式,反而会让“偷窃”成为他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变本加厉地“偷拿”别人的东西。

其实,在孩子的概念里,并没有“偷窃”的概念。所以,对于孩子所谓的“偷窃”行为,父母不可严加管教,也不要给他贴上“小偷”的标签,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

5.鼓励孩子归还别人的东西

当孩子偷拿了幼儿园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物品时,父母除了让他分清对错、具备是非观念外,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也非常重要。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归还物品。当然,归还之前一定要让他明白道理,从而让他做出自愿归还的行为。

6.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对于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而去“偷”的孩子,父母应该把更多的感情都投到孩子身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就不会再去“偷”了。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