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教育原则:归宿原则,希望原则,力量原则,管理原则

  • A+

美国家庭教育儿童教育原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教育心理学在西方流行已有几年之久,所以现在美国教育界人士,从教育研究专家、中小学教师,到校外儿童团体,甚至是志愿者团体,都要进修不同程度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或接受过相关职业培训。其所制订和实施的宏观教育方针与具体教育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学的指导。

十二法就是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中提炼出来的。对于一个熟悉儿童身心成长过程的专业教育者来说,这些只是最基本的常识。在美国,许多普通的父母也会通过咨询学校的教师顾问或者参加儿童组织的志愿服务培训,掌握比较专业的教育规律,运用到家庭教育中。这就贯穿于美国儿童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美国儿童教育原则:总是让孩子看到希望。

美国家庭教育:归宿原则——确保儿童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那一条似乎不言自明,哪一个父母不愿意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但是其实也不尽然,有些父母有这心却不知道怎么做。比方说,过度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小孩变得好逸恶劳,或过度沉迷于某些爱好(比如玩游戏),主要是父母的怂恿。

父母之间存在矛盾,常常吵架,而且是非常不健康的环境。假如父母训斥孩子,更是一种虐待,对孩子的身心极其不利。破裂的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使孩子缺乏归属感。若家庭变故在所难免,父母应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安慰和引导孩子,而不应采取一些措施,如疏于管教、溺爱或过于严厉,更不能因为家庭破裂而迁怒子女。

美国家庭教育:希望原则——总是让孩子看到希望。

父母对孩子寄予希望,但是是否总是用积极的语言来使孩子看到希望,认为他们真的有希望?假如你是父母,爱对孩子大叫:“你怎么这么蠢,”“这么没出息”,“你算不算什么”之类的话,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会看到希望吗?

众所周知,美国人很会说好话,特别是对孩子们,不管他们做什么,总会夸耀自己:“做得好”、“很棒”、“真是个天才”等等。那就是采用希望法则,积极鼓励孩子。华裔父母对孩子期望值颇高,但不善于用希望法则,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问为什么丢了5分。如此高标准严格的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们的许多希望。

f5

美国家庭教育:力量原则——决不要和孩子打架。

大人永远比小孩强,不管是拼体力还是斗智斗经验,要不是多吃那几年干粮就白吃D?所以大人和小孩的争斗本来是不平等的,胜利的是不光彩的。诚然,成年人可以和孩子们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项目,例如下国际象棋,但是不能完全以输赢为目的。父母、老师、和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都不能用和孩子赌气、硬比等方法刺激孩子。对于处于幼稚期心理情感的幼童而言,“激将法”并不恰当。

大人和小孩打赌气,不管是谁打起架来,都要主动和他和解。大人也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特别是对孩子,应该及时地承认错误。假如父母知错不改或不认错,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是丢脸,也会让孩子学会自以为是。

美国家庭教育:管理规则——家长有责任管束孩子,直到其未成年。

幼小的孩子自制力还不成熟,所以家长要负起责任来管教。但是这一管束要充满亲情、人情味、科学理性,而不能像私人财产一样随意修理。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命令,不顾及并尊重孩子的思想和个性。

相反,未成年儿童视父母为靠山,合理的管教关怀,会使儿童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危难时会向父母求助。假如父母平时对孩子的一切(学习、表现、兴趣爱好等)过于顺其自然,似乎是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但孩子却会感到父母对他们“不在乎”而疏远。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