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父母要懂的家庭教育心理学
家长要了解孩子,要做孩子合格的心理医生,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那么,孩子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目的有哪些呢,我们将结合一些教育案例为家长们做出详细的介绍。
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满足孩子的心理归属感
很多家长常常很苦恼,他们经常这样向别人诉苦:“现在的孩子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家里的家务他们一点都不管,甚至连油瓶倒了,他们都不扶!”
有很多家长把这种现象归纳为当代孩子们的一个共有特点,即没有责任感。但在这里,我要为这些孩子喊冤了,现在的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往往是由家长一手造成的。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对这样的场景应该很熟悉:
孩子小时,妈妈在扫地,孩子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我来帮你扫地吧?”妈妈头也不抬地对孩子说:“你还小,这些事情你做不了,去玩你的玩具去吧!”
妈妈在洗碗,孩子拉着妈妈的衣角说:“妈妈,让我来帮你吧!”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妈妈终于同意了孩子的要求,但由于孩子没有洗碗的经验,一不小心把碗打碎了一只。这时,妈妈厉声对孩子说:“只会给我添乱,去,一边玩儿去!”
孩子的责任心就是在这些小事中一点点消失的,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孩子的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团体,能够被这个团体中的其他人所接纳和肯定,更希望自己在团体之中能占一席之地,从而在这个团体中获得个人安全感。
孩子也是如此。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他们也希望能够在家庭中拥有自己的位置。但他们的这种感觉常常因为父母的某些行为而得不到满足。例如上面事例中,家长因为孩子小,就不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或者因为孩子洗碗时把碗打碎,就厉声斥责孩子,这都是忽视孩子归属感需求的表现。
当孩子归属感的需求被忽视时,他就会没有安全感,进而会对家庭这个团体失望,逐渐变得没有责任感。不仅如此,当孩子的心理归属感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甚至还会变得不肯与家长合作,故意忽视家长的要求。例如,家里要来客人了,妈妈为了收拾屋子忙得满头大汗,便请求孩子过来帮忙,这时,没有归属感的孩子不但不会心疼妈妈,还会故意装作没有听到妈妈的话。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孩子并不是天生懒惰,或者没有责任感的,当他们的心理归属感得不到满足时,才会有如此不佳的表现。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时刻感觉到他是属于家庭这个集体的,并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证明他们对家庭是有所贡献的。例如,当孩子把客厅收拾干净时,家长要真诚地向孩子表示谢意,并告诉孩子:“因为你的帮忙,家里变得整洁多了。”这会让孩子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我是有用的,全家人都需要我。这样,孩子今后就会更加积极地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这也是孩子归属感得到满足的表现。
儿童教育心理学,了解孩子,做孩子的心理医生,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满足孩子的心理归属感。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