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方法,父母需要识别自己的真实感受

  • A+

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需要满足自身的需求

父母需要识别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父母使用“你一信息”时,他们无需去识别不可接纳行为到底引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父母只需要不假思索地发号施令、威胁、诋毁或者发出其他形式的“你一信息”:“停下来!”“我要揍你了!”“你怎么就像个小孩子!”等等。如果父母们试图发出“我一信息",那么他们就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我是生气了,害怕了,焦虑了,不好意思了,还是别的什么。

许多父母在识别自己的真实感受时都碰到了困难一们不太习惯这样做。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认为表达自己的感受不礼貌、不成熟或者太自私了。所以很多人都学会了否认和压制自己的真实感受。

一位3岁孩子的父亲,将近29岁,在银行工作,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升职。他说:

我试着去描述自己真实的情绪和真实的感受,但是这对我来讲真是门新的课程。所以让我坐在那里说出我的真实感受,然后发出“我—信息”,太难了。

一位妈妈在参加了P.E.T.课程8年后和我们讲述了她在了解自己情绪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我想,是P.E.T,开启了我的寻找自我感受之旅。这个没有办法教,但是通过使用和给出“我一信息”我们就会去了解自己的情绪。我依然记得当导师让我们练习时我所遇到的困难,我会说出大脑里想的事情,但是那都不是我的真实感受,只是想法。那确实很难,我现在依然在努力中对我来说,这是P.E.T.课程带给我的最重要的收获之我更了解自己了——不仅在与孩子们的关系中,也在与朋友和丈夫的关系中。

下面这位妈妈使用“我一信息”让对她隐瞒病情的内科医生告诉了她全部的病情。为了有足够的勇气,这位妈妈在就诊前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对我来说,和一个地位和声望都比我高的人说话,是很困难的事情。我的内科医生认为我不需要知道我哪里不对劲。我只是服用很多药,然后医生说什么我就听什么。但是在参加了P.E.T.课程之后,我决定整理自己的感受和他的行为带给我的影响。我认为他不能对我隐瞒真相,我将这些想法写了下来,走进诊疗室告诉了他。他刚开始想继续隐瞒,但是我说:“我不想像现在这样,我需要了解更多。”在此之前,我从未这样和我的医生说过话他说:“嗯,好吧/之后,他给我解说了我的病情——这些解说确实对我有用。

另一位妈妈,正在攻读新闻学,她有一个4岁的女儿。她指出了谈论自己的感受与真正知道自己的感受之间的差异。

另一件事情是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试着将其表述出来.我擅长表述,我会写点文章。我的丈夫就更擅长表述了。但是涉及表述情绪时,我们都说不出来。因为,在我自己的原生家庭里,人们从不谈论感受,我丈夫家里也如此。这门课程带给我的最大变化是我可以表述自己的感受了。我之前不懂如何表述感受,我只知道我的父母发泄情绪的方式是具有破坏性的,我没有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P.E.T.让我知道了在有真实感受时该如何表述自己的需求。

136

想要在几节轻松的课程中学会识别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敢于将其表述出来,实属不易,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父母们较为轻松地了解自己。

(1) 列出清单。看看自己能写出多少种感受。基杰上一个人可以写出20种不同的感受。请你的配偶也写下20种感受,然后互相补充清单。你会为你们能有如此多的感受感到惊讶。

(2) 做一个表格。在第一栏里写下孩子最容易让你产生不接纳感的10种行为,这些行为是会剥夺你的某种需求的行为。在第二栏里,在相应的行为之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如:“我很担心”。在第三栏里,写下贴切的文字让句子完整。

有没有发现,“我很担心”这4个字可以非常准确地表达大多数不可接纳行为发生时我们的感受?我猜你已经发现了。这个简单的练习会让父母们明白,在那些给父母带来麻烦和困扰的行为中,多数都会让父母有这样的感受一让父母担心会被剥夺什么,会失去什么,或者会因某些需求未被满足而痛苦。

这绝不是说“我很担心”会是当父母不能接纳孩子行为时,父母唯一会有的感受,但是这会让你了解到害怕的确是最为普遍的当父母在问题区时的感受。你或许记得,在行为窗口下方的是孩子使你无法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这就能说得通了一你当然会很担心——这合情合理!

(3) 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找最准确或者最优美的词语来表述自己的感受,比如:“我略微感到不安”“我十分烦涧”或者“我真是失望到心痛”。通常,这根本不是你的主要感受,而且孩子们或许也不明白这些词语要表达的意思。我的经验是,父母们通常只需要表现那几种主要的感受。孩子的行为如果让你感觉到痛了,那么一句“好痛”就够了;如果他们让你有不踏实的感觉,那么一句“我很担心”足以;如果他们缠着你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情,“我好忙”或者“我很累”就可以清楚地表达你的感受。

父母们往往对“生气”二字有些困惑。在我们与父母们的面谈中听到了如下一些论述。

•我必须停止使用那个随时都会冒出来的词——"生气”,就像“我生气了'’“我不高兴了”。我用它们用得太多了。但是,一个人能有多少生气的时间呢?或许,我们只有百分之二的时间会真的觉得生气了。

•对我来说,“我一信息”真的很难。我会给出一个伪装过的“你一信息”,比如“我真的很生气,你不应该这样”。真的,这其实就等于是在说“你这样做,所以我生气”。我习惯于用“生气”来代替去寻找更深层的感受。

这两位家长都意识到他们的“我一信息”转为愤怒的频率有些过高。他们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能了解自己真实的"内在感受”,这个我在前面称作“主要感受”。从父母们的经验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关于“生气”的重要信息:当父母们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时,他们通常就不会再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而更多的时候,愤怒下面还隐藏着其他的感受。

举夙来说,10岁大的蒂姆,正在快速地推着坐在推车上的小妹妹。妈妈对蒂姆这样说:"你推得这么快,我非常生气,妹妹有可能会受伤的。”事实上,妈妈的第一感受更多是’害怕”,更为恰当的“我一信息”应当像这样:“看到你这么快地推妹妹,我吓了一跳,因为她可能会摔下来。”

愤怒通常是父母们在经历了最初的感受之后而产生的。我现在可以很确信一个愤怒的“我一信息”对孩子来说更像是责骂性的"你一信息”,所以孩子们会感到内疚和被贬低,这同一些“你一信息”产生的效果相同。

为什么父母们会发出这样的愤怒型的“我一信息”?我认为是因为父母们有意识地希望:惩罚孩子或者给他们一个教训,孩子们就不会再有这样一些能引起父母不好的感受(比如害怕、尴尬、受伤、失望)的行为。就是这样,父母们制造出来了愤怒——他们摆出愤怒的姿势,他们表达着愤怒,他们“扮演”愤怒者的角色,他们开启了自己的愤怒情绪。这并不是说他们的愤怒不真实,我们都知道愤怒时的感觉是身体战栗、内心灼热,声音也会发抖。不过这些生理伴随现象却是在你表现出愤怒后才出现的。

父母们如何才能不再愤怒呢?我想这其实并不难。面对着镜子问问自己:,什么是我真实的感受?什么是我主要的感受?什么才是孩子的行为带给我的感受?是害怕、受伤、尴尬还是失望?”了解自己真实的感受,并将其说出来,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让你达成改善孩子行为的目的。接着,我们就无需去“扮演”愤怒者了。

教育孩子方法:父母需要满足自身的需求。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