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沟通——从养育到教养

  • A+

小学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沟通——从养育到教养

家教指导案例

位妈妈的孩子刚上小学。一直以来,这位妈妈都认为,养孩子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照顾好他的生活起居,因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更加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和学校的事,与家长没关系。

在一次家长会上,她第一次听到老师说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很受触动。于是回家后她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她在网上查看相关的视频和文章,参加县妇联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还和其他家长交流心得。渐渐地,她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

现在,这位妈妈每天从地里干活回来,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和孩子聊聊天,了解他每天在学校的情况与心情,当孩子遇到困惑时,她会讲讲自己的生活经验。慢慢地,她发现孩子和她越来越亲密并且信任她了。她也深刻地认识到,家长的责任不只是养育,而应该是综合地教养。

家教指导案例解析

对于0-3岁的孩子,父母主要扮演养育者的角色,照顾好孩子的基本生活,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再到学校,这就要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学习活动,并学习一些接人待物、与人相处的社会规则。父母的角色也要逐渐从一位“养育者”转向“教养者”了。这与孩子成长的需求也是相关的。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求处于从属地位。

孩子的成长是连续、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依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施以适当的教育,满足其成长需求,并促进更高层次需求的产生。

父母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转换角色,从主要满足生理、安全的低级别需求的养育者,渐渐变身为满足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的教养者,最后成为助力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陪伴者。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自身成长的过程。案例中的这位家长对养孩子的态度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从对教育的事情漠不关心到主动学习、积极与孩子沟通,这种转变一方面增进了亲子关系的牢固,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全面发展,同时对家长自身的成长也大有裨益。

家长的自我学习很好地配合了孩子需求的发展,为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成长提供了助力,也让孩子习得了学习型的成长方式,这样也就让家长避免了成为孩子问题的“消防员”“铲屎官”的尴尬。

elementary2

家庭教育指导

面对孩子的成长,家长需要从一个“养育者”转变为“教养者”。

1.家长是一份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学习的内容。但父母不仅是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他报许多早教班学习各种知识,而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却远远滞后于孩子,这让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越落越远,最后不得不将教育和陪伴的主动权交给了学校和辅导班,而自己则退居二线,停留在生活照顾的层面。这是非常不对的。

我国台湾学者张春兴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根源在家庭,形成在社会,表现在学校。所以,教育的根在家庭而非其他,家长要有学习的意识,既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又要了解孩子,知道他们的生长发育特点,了解他们现在喜欢什么和关注什么,还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和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并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长要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家长的言谈举止、气度修养都对孩子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言传身教里藏着孩子的未来。如果家长本身积习难改,言而无信,那他无论怎样地教育孩子也得不到孩子的信服和尊重。所以家长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做到言而有信,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树立榜样,这样才能逐渐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达到教养的目的。

3、将教养行为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本就是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因而,家长如果想对孩子进行教导,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像教师在课堂上课一样,如同讲解知识点般讲解人生的道理。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家长通过与孩子平日的交流、陪伴,把家庭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