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让孩子痛苦的是妈妈——善待自己的孩子

  • 118
  • A+

青春期家庭教育 

让孩子痛苦的是妈妈

善待自己的孩子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从商场出来,经过一家餐馆时走了进去。刚坐定,一位妈妈带着十三四岁左右的女儿也走了进来。妈妈先进来,她的女儿稍微迟几步。“你就不能走快点吗?走路不要玩手机,你又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动作快点,别磨磨蹭蹭的。”妈妈对孩子说话时都是命令和指责的口吻。

女孩的回答则显得很不耐烦。“够了。每次你都能说上一大堆。你烦不烦人!”说话时脸上不是快乐和纯真,而是不满和畏惧。

很多青春期孩子都有边走路边玩手机的习惯,现在汽车多,新手司机很多,而且司机的交规意识也不是很强烈,妈妈们都担心孩子的安危,所以类似于上面这位妈妈的话随处都能听见。而孩子一般也用轻视妈妈的话来回应。

青少年的行为是反复学习的结果

妈妈们是不是有这种感觉?自己怎么想的,孩子也是怎么想的;自己习惯于某种语气说话,孩子也是这种说话语气。妈妈们这种感觉是对的,因为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他的思考方式、说话语气,都和父母很像。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看到父母的言行,就能大致推断出孩子的性格;而看到孩子的言行,也能大致反推出父母的性格。比如,如果妈妈们总是否定孩子,那孩子也经常会否定别人;如果妈妈们看问题比较乐观,那么孩子就也会因这种正面思维而充满自信。

类似地,如果某个孩子不自信,那他的父母可能倾向于从负面看待问题;孩子对同学的语气很友好,那他的父母对别人也很友好。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孩子的言谈举止。比如像上面那对母女的对话,妈妈从来就不管孩子的感受,用训斥的语气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对弱势的同学或朋友不满时,就会搬岀妈妈训斥自己的那一套对待对方。所以在别人看来,孩子对待别人的态度,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的形式,就和父母们很像了。

我遇到不少在小时候经常被妈妈责骂、甚至殴打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便一改从前挨打时缩成一团的行为,抓起妈妈挥来的棍子,或是接过妈妈责骂自己的话头进行回击。心理学家发现,这种青少年也爱用类似的暴力方式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因为妈妈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暴力,使他产生了这样的错觉: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不错方式。

teenage7

校园暴力中,多达九成的施暴者自己也曾是暴力的受害者。所以,以后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打了别人时,妈妈们应一改以往“你为什么要打人?”这个问题,而要用“是不是以前有人欺负过你?”取而代之。当孩子实施暴力时,妈妈应牢记一点:因为孩子被人打过,所以才知道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就是惩罚的习惯性:经历过,所以知道。青少年的大部分暴力行为,都是反复学习的产物。更具体地说,多数孩子的不当行为,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青春期家庭教育,青春期孩子:让孩子痛苦的是妈妈——善待自己的孩子。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