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入园前的准备——帮助祖辈做好心理准备

  • A+

家庭教育的艺术和方法 

入园前的准备——帮助祖辈做好心理准备 

由于父母亲工作的关系,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一般都由祖辈照看。与孩子朝夕相处了两三年的老人,在孩子的入园期,老人也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人需要了,一种被遗弃感深入他们的潜意识之中,于是在孩子准备要入园时,他们变得更加悉心照顾孩子,使孩子对他们更加依恋,从而会给处于“入园期分离期”的孩子带来更大的痛苦。

嘟嘟的奶奶已经在嘟嘟家住了两年多。之前,奶奶和老伴住在自己家,每天早晨出来散步跳健美操,日子过得非常充实。嘟嘟出生后,儿子请她来帮忙看孩子,她当时还一度为还要带大一个孩子而感到发愁。现在嘟嘟就要上幼儿园了,她却不能想象自己的身边没有孙女的小身影后,如何打发每天的时间。在嘟嘟要上幼儿园之前,奶奶的情绪开始变得不好,经常偷偷抹眼泪。有一次,妈妈和奶奶一起领着嘟嘟熟悉幼儿园,奶奶跟在后面,到处挑幼儿园的毛病,对老师的态度也非常冷淡。回家后,奶奶开始在儿子面前不停地叨叨幼儿园不好的地方。结果,嘟嘟爸爸对这所幼儿园的信心也开始动摇。因为不了解奶奶的心理状况,嘟嘟爸爸以为奶奶的阅历丰富,不会有错,于是便指责妻子没有经验,很多事情看不到。家里和谐的气氛被打破了。

家庭的紧张氛围会给孩子带来不良情绪,造成孩子以为离开家庭,环境会像家里那么可怕,于是给孩子入园适应增加了困难。

在孩子入园前孩子的父母要提前给家里老人做好工作,解释清楚孩子入园不是因为爷爷奶奶照顾不好,而是出于他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前给老人安排好孩子离开后的生活方式,使老人能够顺利展开新的生活。

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孩子的思维模式是视觉型的,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他们没有相关的经验以及在经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无法提前想象将来的情景,并产生特定的情感。因此孩子在对幼儿园产生印象之前,不会提前产生离别的恐惧。俗语所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样的道理。

成人在丰富的经验支持下,在给孩子进行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时,常常会将自己曾经体验的分离痛苦和心理感受当成孩子的心理感受,从而将自己的情绪传导给孩子。孩子本来并没有对幼儿园产生担心情绪,这时反而会因为妈妈的暗示出现担心。因此家长需要设计一下,或者到时视情况再说。如果幼儿园很为孩子着想,他们会为孩子做一些入园的准备,如专门为入园适应所办的亲子班啊,为家长做的入园准备指导啊,组织家长做观园活动啊等。如果幼儿园这样做,家长大可不必在孩子面前多做说明,带孩子经常去幼儿园转转倒是很不错的举措。好的幼儿园,老师会专门有帮助入园孩子的程序,所以家长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由老师去安抚孩子。

childrentell1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可以做这样的工作:

一是,通过语言描述解决孩子内心焦虑。

宝宝3岁了,已经可以理解很多成人的语言。因此,成人可以先用描述的方式平静随意地跟宝宝谈论幼儿园,告诉宝宝:宝宝就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有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老师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老师,他们长得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妈妈去看的时候,他们正在和小朋友做什么事;老师是怎么说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他们是怎样吃饭的,怎样睡觉的;有一个小朋友想上卫生间了,他是怎样做的……

家长讲这些事的时候,就像讲一个故事,最好讲得非常有幽默感,逗孩子发笑,这样孩子就会要求家长一遍遍地讲。讲过几遍后,家长就可以拿出幼儿园的图片或宣传册页,指着上面的图画给孩子讲幼儿园的故事,指出园长的名字、每一个老师的名字,告诉孩子园长是做什么事的,幼儿园里有什么活动,还可以找一些关于宝宝上幼儿园的故事书讲给孩子听。

二是,带孩子做初步的体验。

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已经分享了许多关于幼儿园的故事,也刺激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注意,接下来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用过家家的形式来体验入园了。

先是妈妈扮演老师,让孩子扮演小朋友,从早上入园开始一直演到放学回家,将幼儿园可能遇到的事都编到过家家的程序中。玩过几遍后,再让孩子扮演老师,妈妈扮演小朋友。之后就可以带孩子去实地参观了。要尽量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到幼儿园的外围参观幼儿园的生活,使孩子将和妈妈玩游戏的经验与真实的幼儿园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对幼儿园的认识,排除陌生感。

切记不要只用滑梯、蹦床等活动器械吸引孩子,使孩子误以为幼儿园是一个像游乐园一样的场所,玩过了就可以回家,避免孩子入园后发现幼儿园并不是当初体验的那样而造成失望情绪。

入园以前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好以上准备,孩子入园后虽然也会哭,但心里不会那么恐惧和痛苦。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