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建构人格——使孩子具有质疑和解决疑惑的精神

  • A+

给孩子建构人格 

使孩子具有质疑和解决疑惑的精神 在教育者眼里,孩子的质疑精神是非常的宝贵,质疑的精神就是思考的精神,一个孩子如果只接受成人的教导,成人告诉他什么,他只会记住,不会问为什么。如果我们教一个孩子:3+3=6。孩子说:“记住了3+3=6。”下次你问孩子,3+3=?孩子一口就能回答上,3+3=6。但这个孩子从未思考过这是怎么得出的,那么这个孩子的数学课程就是在背算式,而不是在用数学课练习数学思维能力

在芭学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你给一个孩子说3+3=6,孩子就会问你为什么?为什么3+3=6,如果你拿来三颗纽扣,再拿来三颗纽扣对孩子说:你看,三颗纽扣,再加上三颗纽扣,就成为六颗纽扣,孩子就可能会问题你:为什么这个3加上这个3等于这样的6呢?孩子说的是,3这个符号并不是三颗纽扣。

咱们可以试着体验一下孩子的疑惑。孩子说:三颗纽扣加三颗纽扣是六颗纽扣我知道,但你为什么写3+3=6呢?其实很多成年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个小小的疑问其实牵扯到人类语言和学科的发明。这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创造,但从未有人想过,数学的符号和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根本的疑惑。人类有了这样的质疑精神才能关注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关注到自己行为的目的,才会有自我觉知能力。

ai0313_(1).

中央电视台的人来我们园拍《小人国》这部片子,拍完了以后,孩子们已经跟年轻英俊的编导打得火热,编导也对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一次他用一根毛线套在胳膊上用两手拉着毛线的两头,看上去不把毛线拉断毛线是不会从他的胳膊上脱出的。在他用力拉了一下后,毛线却从他的胳膊上脱了出来。孩子们都愣在那里,然后激动地围着他,开始研究。在要求他又做了几遍后,一个孩子说:你肯定是没有真套在胳膊上;另一个孩子说:你的手在里面拉着毛线松开了。这个编导用事实反驳他们的质疑。孩子们由于经验不足,很快被驳倒了。但他们就是不肯放弃,开始要求编导在他们的仔细观察下再来一遍。最后孩子还是没有看出毛线是如何穿过胳膊脱出来的,孩子判断出编导在骗人,孩子们认为:毛线绝不可能会从胳膊上拉出来还完好无损。孩子揪住编导不放,要求他非得说清楚不可,最后编导只好招了自己的魔术原理,孩子们才放过他,于是要来毛线自己去试验把编导忘在一边不再理他。这就是质疑精神对人类的意义,它也带来了人类的探索和发现。

皮亚杰有一个试验,他弄了两团泥,先在孩子们的注视下用天平称的是一样重,同样在孩子们注视下,把两团泥拿在手里并将手伸进抽屉里偷偷把其中的一块减掉一点,然后又放到天平上称,这回有一边的泥团变轻了。试验做给两组孩子看,一组孩子是受过灌输式教育的孩子,一组没有受过灌输式教育的孩子。

经过实践发现,受过灌输式教育的孩子在发现天平一边的泥的确少了后,告诉老师这边的泥少了。他们并不思考,为什么天平一边的泥突然少了,他们只是承认他们看到的现象。孩子们的答案(泥少了)在得到认可后就不再有疑问。而另一组没有受过灌输式教育的孩子却提出了很多质疑,他们对操作者说:你肯定在手伸到抽屉里时偷偷掐掉了一块;可能把泥拿起来时粘起了天平的托盘,要不就是粘到你手上了……在提出质疑后孩子们马上要求验证。

人在有了好奇和疑惑之后,大都会不顾一切地去解决疑惑,正是这样的精神也给人带来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正当的、建设性的质疑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驱力。孩子们天生就有这种胚芽。在出生后的生活里,会出现许多让他们能够产生质疑的机会,我们只要不用过多的灌输来占据孩子的探索空间,质疑和解疑就成为他们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等于为他们的发展装上了马达,在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他们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我们认为质疑和解疑对于帮助儿童发展是有价值的。要强调的一点是,这跟有些成人的焦虑和没有安全感情况下由焦虑所产生的不断地重复质疑是不同的。心理健康者的质疑是建设性的,是对人类生存有意义的,所以是有价值的。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