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家教指导
教育的误区
如何为孩子建构原则?
我们看到,在建构原则的时候,反思角是其中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因为它本身不带情绪,跟孩子也没有亲情关系。一个人最容易被自己所爱的人和亲人所伤害,当自己所爱的人和亲人对自己态度不好时,自己就会感到异常的伤心和愤怒。老师和家长是每天要跟孩子在一起生活的人,也是孩子心目中最亲近的人,我们不能让孩子恐惧我们,如果孩子对我们有恐惧感,那么孩子每时每刻都会感到恐惧。我们也不能由于我们的原因让孩子伤心,那样孩子就会丢失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反思角不代表孩子最爱的人,也不会发怒,不会显出讨厌孩子的表情,所以当语言建构原则失效后,利用反思角建构原则是比较安全和比较好的办法。但是反思角不会是让孩子反思的地方,这一点要给读者们说清楚,反思角只是用来代表合理处罚的工具。
利用反思角要注意以下5个步骤。
(1)事先向孩子宣告反思角的规矩
有的人在心里想到孩子吃饭时不能玩饭粒,但事先没有向孩子宣告这条规矩,或者几天前宣告过但一直没有认真执行。这天,发现孩子又在吃饭时玩饭粒后,家长突然站起来,提着孩子就去反思角。这时孩子还不能反应过来去反思角的原因,因为在家长提起他的时候,他的大脑已经在冲突中变得一片混乱。
如果家长事先不宣告要去反思角,孩子就不会对反思角有什么重视和注意,反思角对孩子来说只是一个可以临时去坐坐的地方,对孩子建构原则没有什么用。
正确的做法是,先向孩子宣告刚才他做的事情是违反原则的,如果再做就要带他去反思角了,这是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孩子继续做,就是无视原则,这表明语言建构原则失效,就要立刻带他去反思角,而且必须立即宣告一遍:“因为你拿饭玩了,所以现在你要离开餐桌,去反思角。”
(2)不带评价地向孩子陈述他的行为
这时只对孩子说要去反思角就行了,不要评价,不要说“因为你拿饭玩了,这是一个浪费的行为……”这样的话,这样说就加进了成人的评价。4岁前的孩子不能理解浪费是什么,在他们的概念里只建构什么是可以玩的,什么是不可以玩的,不用扣上一个“浪费”的帽子。这种加入评价的沟通就成为暴力沟通。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只陈述这个行为当下的情况,如“爸爸已经说过了不可以拿饭玩,因为你在玩饭,所以你要到反思角坐两分钟”。对大一点的孩子如6岁以上的孩子,还可以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成人造成的感觉,如“你不守规矩,妈妈感到难过”,但仍然不要评价。
(3)带到反思角时要再宣告一次规矩
再次宣告“因为你拿饭玩了,所以现在你要离开餐桌,去反思角”后,反思角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另外还要宣告坐反思角的时间,2岁的孩子顶多坐两分钟。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按年龄决定坐反思角的时间,3岁就坐三分钟,5岁就坐五分钟。不过实际坐的时间可灵活掌握,有时宣告两分钟,但孩子坐了不到两分钟就可以叫他出来,告诉他到时间了。
反思角不能弄得很舒服,不要让反思角周围有很多可看可玩的东西,否则孩子可能很愿意违反原则,去反思角坐一会儿。
如果一个4、5岁的孩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并且在挑战成人,家长一定要有权威感。这时,反思角会帮助成人树立权威感。权威和威权是不同的,威权是使用地位来让别人服从你的目的和愿望,权威是用自己的感召力让别人自愿或不惜代价地照着你说的去做。因此树立权威时首先需要有感染力,要可信,要让孩子因确信你能够帮助他而爱戴你。这样孩子才能够服从和配合你,你才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4)反思结束后,让孩子跟你说对不起
让孩子离开反思角前,成人一定要向孩子表达你是爱他的,让孩子知道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我们都爱他,然后让孩子说声对不起。
对于去坐反思角,即使成人坚持让孩子去,孩子也不会乖乖地去的,有的会不停地恳求说“我再也不那样了”“我错了”。如果成人就此放弃处罚,会让孩子养成一种做错事就乞求原谅乞求获得释怀太容易,所以最后成为坏习惯,做不好的事,做完说句我错了,说完继续做不好的事。要让孩子知道,他一定要为他违反规则付出代价。如果孩子说:“我错了,以后再不了”,成人可用一种温和的声音说:“我相信以后你不会再做这样的事了,但是现在我们要为今天事坐反思角”。当孩子用身体抵抗,拒绝去反思角的时候,成人哪怕是用点力气也要让孩子坐到椅子上去。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