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父母是任何压垮自己的孩子的?
家庭教育案例:
最近有一位外校家长找到我,说她初一的孩子因为抑郁在家休息多日了,希望我能帮助她分析一些问题,甚至于最终能解决问题。
当天来的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爸爸看起来十分能干,各方面算是事业有成,妈妈呢看起来也是善解人意,比较阳光。待坐定后,我们围绕孩子的问题进行问诊式聊天。
妈妈说:“这个孩子,原来还评过三好学生!突然之间这个孩子就变了!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爸爸说:“孩子已经看过心理医生,还是孩子自己主动要看的!”“现在是情况比较严重,经常会说一些极端的话!”说着还给我看孩子在家的监控视频,监控中孩子坐在沙发上,一边吃着棒冰、看着电视,一边听着歌曲、嘴里还不停哼着,似乎十分惬意。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突然之间就变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孩子真的是突然就变的吗?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前述这名优秀的孩子最终走到这般田地,她到底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家教过程?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随着谈话的深入,我才拨开云雾见到了该家庭的各种问题,也感觉到压垮孩子的核心所在。
紧张的婆媳关系是压垮孩子的源头活水。围绕孩子目前的状况,我与家长之间不断寻找着问题的源头。爸爸、妈妈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都不是大的问题。“奶奶是不是住一起?”“没有的,她分开住!”“你们关系如何?”“矛盾还是多的!”“也经常吵架!”……“奶奶那边经常会问孩子:你妈妈最近有没有……”“孩子也说过,我是间谍,我很烦你们吵架!”随着聊天的不断深入,我终于明白孩子问题的源头基本来自于妈妈与奶奶之间的冲突。婆媳关系的极度紧张,造成家中经常性的吵架,孩子又不断地被裹挟在奶奶和妈妈之间,“我不愿意成为你们的间谍,我不想你们无休止地吵架”是孩子最简单的需求。但大人只满足自己吵架的“痛快”,只想出婆媳之间的一些怨气,从没有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从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是孩子最终走向抑郁的重要源头。据英国一项研究发现,父母或者家长大人经常吵架,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还可能导致罹患心理疾病。在父母吵架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其心理会一直处于“痛苦、恐惧、羞辱感”之中,时间一久最终变成严重的抑郁倾向等心理疾病。
“是不是哪里皮痒痒了”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随着婆媳矛盾的不断升级,作为家中核心的老爸不是如何去管控婆媳矛盾,去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却相反地用了“你是不是哪里皮痒痒了”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父亲只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一面:不听话、不做事、不作业……但没有看到孩子内心因何而起的恐惧、孤独、痛苦。在这个家庭里,父亲也一定程度上因为无法处理好婆媳关系而表现出自己焦虑的情绪,但请务必记住,孩子的处境比你更加糟糕。父亲的“威胁”加上婆媳大战都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乏,日积月累孩子的心理便无法承受,父亲轻轻便便的一句话最终成为了压垮孩子的稻草。
长期没有归属感把孩子推向奔溃的边缘。家本来是孩子的安全港湾,但对于这个孩子来讲却并不是。父亲的“威胁”、奶奶与妈妈之间的“婆媳大战”,孩子还是这场“战争”中的间谍角色,让孩子一点都没有归属感。没有归属感的孩子缺乏对生活充满兴趣,对人也会缺乏尊重,交际圈子会很狭小,对工作或者学习会感觉到没有责任心。我们从监控中可以看到休息在家的孩子,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着东西,还一边哼着歌,看起来十分惬意,我以为这是她唯一能找到的“归属感”。她以前也做过无数次的积极尝试,但成绩优秀你们看不到,表现乖巧你们还是看不到,该吵架的还是在吵着,最后骂我说我成了你们唯一出气的兴趣点。现在我生病了、在家了、出心理问题了,你们开始害怕,这种“害怕”成为了孩子扭曲的归属感。
孩子能否健康的成长,在于家庭是否有着好的氛围。父母的言行,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家是一个给予孩子足够安全感的地方,是让孩子充分享受有温暖有归属的院落。
希望天底下所有的父母能看到孩子的行为,觉察到孩子的需要,能用最贴切的语言共情到孩子。希望我们与孩子一起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