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

  • A+

早期教育 

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

1岁以后的孩子对于独立性的需求,尽管和婴儿时期的需求不同,但也是一种需求。对于这样的需求,如果父母没有及时给予正面的回应,就会破坏之前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正因为如此,很多父母陷入一种误区,即总是企图和孩子保持生理上的亲密,却在心理上跟孩子越来越远。因为你给的不是孩子想要的,这会让他觉得喘不过气来。

回应孩子对于独立性的需求,不是说对孩子彻底放手,那样孩子一定会跌倒、失败,只会让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再尝试。回想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经历,爸爸一开始是双手帮我扶住自行车把手,慢慢地,他放开了一只手,然后又放开了另一只手,结果我摔倒了,他第一时间过来安慰我,并鼓励我继续尝试。这个过程跟父母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性是一样的,父母会陪伴在孩子身边鼓励他,也会适当帮他一下,但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自己坐在自行车上,让他自己握住自行车把手。

保证孩子每次争取独立的经历都是正面的,能够促进孩子不断地渴望独立,也会让他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建立起自信的自我认知。这才是为人父母最应该留给孩子的财富。

ai0320_(13).

到底是家长不独立,还是孩子不独立 

所谓“母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有着深刻的含义。母爱的第一大任务是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心理亲密连接;第二大任务是当孩子有能力时,要跟孩子慢慢分离,并得体退出。很多时候,孩子的不独立其实是因为父母舍不得放手。

家庭教育特别提醒 

很多成年人被称为“妈宝男”或“公主病”,这部分人的背后应该都有一个不懂得放手的妈妈。她们喜欢一边抱怨孩子不独立甚至无能,一边却继续事无巨细地包办代替。“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很好地诠释了母亲应该扮演的角色,所谓“退出”,并不是停止对孩子的关爱,而是调整关爱的方式,让自己的爱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包办代替、毫不放手的爱,不是真正的母爱,而是妈妈强烈的控制欲或占有欲在作祟。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