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培养:培养自信、独立的孩子——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

  • A+

 性格培养 

培养自信、独立的孩子 

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 

“亲密”和“独立”矛盾吗?

对于“亲密”和“独立”是否矛盾,英语中有个词组对此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Emotionally Attached, Physically Independent.(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

“心理上亲密”指的是情感上的联结,是一种牢固的安全感,是“我知道你永远会保护我”的踏实和笃定。这就像我们有些朋友是“酒肉朋友”,几乎每天混在一起吃吃喝喝,但你知道你和他们并不走心;而有些朋友却是“挚交”,即使不是每天联系,你也知道,当你需要他们时,他们永远都在。“挚友”之间的关系就是“心理上亲密”。同样,父母和孩子要保持“心理上亲密”,并不意味着要时刻腻在一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亲子之间心理上的亲密关系,是孩子愿意走向独立最重要的基石。

亲子之间如何建立心理上的亲密 

建立心理上的亲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及时、敏锐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小宝宝从妈妈温暖的子宫出来后,新的环境、新的人、新的生存技能的学习,这一切都让他觉得非常无助。于是,他们用哭声、肢体动作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寻求父母的帮助。如果家长能够随时回应孩子的需求,他慢慢就会明白,他的声音是会被听到的,他的交流是被重视的,他的需求是有价值的,他可以依赖父母来寻求安慰和帮助,他可以相信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这种爱和信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换位思考一下,当有人试图教你或指导你做事时,如果你信任这个人,知道这个人是了解你的,是不是会更容易接受他的建议?而相反,如果你觉得他根本不了解你,甚至不信任他是真心为你好,你是不是就会从心底排斥他的建议,而且往往他劝得越多,你就越反感?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叛逆,这是因为你并没有跟孩子之间建立心理上的亲密,却试图去改变孩子。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与他建立情感上的亲密连接,这是爱和信任的基础,而所有的改变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ai0320_(21).

心理亲密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不矛盾 

很多父母,特别是父亲,总是担忧一旦和孩子太过亲密就会不利于他独立性的培养。而事实上,孩子对于独立性的需求是自发的,就像我们呼吸、吃饭、睡觉那么自然,只不过有时我们忽视了这些需求而已。

一个1岁的孩子想抢过你喂他吃饭的勺子,这是他想独立吃饭的需求,父母却往往以为孩子“不好好吃饭”;一个2岁的孩子吃早饭时坚持自己倒牛奶而洒了一桌,这是他想帮助大家的需求,父母却往往以为孩子“越不让做越要做,越帮越忙”;一个3岁的孩子在繁忙的早晨坚持自己穿鞋,这是他想照顾自己的需求,父母却往往以为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这些都是孩子想要独立的标志。独立不是孩子到了20岁时突然学会的,而是从小慢慢发展起来的。很多时候,孩子刚表现出想独立的苗头来,却被大人误读了。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孩子婴儿时期的需求,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认为“他们什么都不会,他们需要我,我要替他们做”。于是,当孩子展现出想要独立的意愿时,反而被大人贴上“不乖”“不听话”“很调皮”的标签,重重打击了孩子对于独立的渴望。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