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高效亲子沟通
提问,不该是责怪孩子的工具
前段时间,有一段在网上疯传的小视频,是关于一个“可怜巴巴”的“呆萌”小男孩认错的视频。
妈妈:“你做错了没有?”
“我错了。”小男孩委屈地说。
妈妈:“哪做错了?”
“哪都错了。”小男孩不明所以。
妈妈:“说,是哪错了?”
“嗯,错了。”小男孩还是认错。
妈妈:“这个是不是你放的?”
“是我放的。”小男孩掉下眼泪。
妈妈:“那是不是放错地方了?”
“嗯,放错了!”小男孩哭着说。
妈妈:“为什么要乱放东西?”
“不乱放了。”小男孩条件反射般地回答。
妈妈:“知道错了,记住了吧?”
“记住了,错了。”小男孩掉着眼泪、眨着大眼睛说。
妈妈:“记住了吗,哪错了?”
“嗯……”小男孩又忘记自己错在哪里了。
视频结束,如果继续下去,这将是一个“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式的无限循环。此视频被疯狂转发的原因也许是大家都觉得小男孩特别“呆萌”、可爱,意识不到错误却“积极”认错,而且还忘性大。其实,这个视频也暴露出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那就是面对父母连珠炮式的提问,孩子并不知道如何应答。年龄小的孩子,由于害怕“发威”(也许父母本身觉得自己只是在装严厉,心里并没有当回事)的父母,便会因为内心产生的恐惧而积极地向父母承认错误,以寻求父母的尽快原谅,重新得到平日里的那个“正常”的爸爸妈妈。但年龄稍长的孩子,面对父母“无止境”的提问,只会感到厌烦和伤心。
昕颐出生在一个非常有爱的家庭,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娇生惯养,大人什么事都听她的。可昕颐的妈妈在昕颐9岁的时候因病去世,昕颐从此由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谁也不愿相信的、郁郁寡欢的女孩。两年后,爸爸又结婚了。面对重组的家庭,尤其是继母带过来的妹妹,昕颐从心底里排斥。
一天放学,昕颐推开自己的房门便发现妹妹正在翻弄她的抽屉,视写字台为自己最后私密空间的昕颐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怨气,对着妹妹大吼起来:“啊!你为什么要动我的抽屉?你给我走!”
妹妹自然也难以忍受,喊道:“我就来找点东西,你发什么疯?”
两姐妹吵了一顿之后,爸爸下班回来了。妹妹跟个没事人一样,该干吗干吗,可昕颐却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一直哭。继母自然是耐心劝解,对爸爸说两个孩子吵吵架很正常,不要着急,下班了要好好休息之类的话。
工作了一天已经很累的爸爸听着女儿的哭声既心疼又着急,他走到昕颐房门前,一边敲门一边说:“昕颐,是我,开开门,咱们谈谈!”
昕颐打开房门,看见爸爸回来,哭得更加厉害了。
爸爸安慰昕颐说:“昕颐,我知道你难过,受了委屈,你能和我说说吗?”
“我不想说,我什么也不想说。”昕颐哭着说。
“你知道你这一哭,我心里也难受吗?”爸爸问她。
“我知道,但是我受不了,忍不住。”
“昕颐,我知道你想妈妈,对不对?我也想她,可是她已经离开了,我们还要好好生活,甚至比之前过得更好,是不是?你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你天天不开心,还哭得这么难过,她不会难过吗?”
“爸,我想她,我想她回来……”昕颐抽泣着说。
爸爸把昕颐揽到怀里,摸着她的头说:“你知道吗?妈妈活在我们的心里,她永远都和我们在一起,你开心的时候她就开心,你一难过她也跟着难过。你想妈妈伤心吗?”
“不想,我希望妈妈永远都不会难过。”
“那你就不要哭了,有什么憋在心里的话都和爸爸说出来,爸爸希望你是开心快乐的,像我们从前的小昕颐一样。”
……
昕颐依偎在爸爸怀里,和爸爸说了好久的话,压抑在心里的情绪终于释放了出来。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