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 “我不管,我就要!”宝宝任性心理需求

  • A+

幼儿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 

“我不管,我就要!”—任性心理需求

有一次,4岁的杰克去尼娜家做客,看见表姐尼娜有个新玩具,他十分想要。回到家之后,杰克便开始要求母亲,非得立即有个同样的玩具不可。 

但是,当时已经是夜深人静,母亲不可能驱车进城为他寻购,便拿出一个类似的玩具给杰克玩耍。可是,杰克就是闹着要新的玩具:“我不管,我就要!” 

看到杰克的任性无理取闹。母亲很生气,她责怪杰克“不懂事”和“性子急”。于是,杰克哭闹了一整夜。 

其实,杰克任性,并不是因为没有得到玩具,而是由于母亲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杰克为啥非要立即要那玩具。原来杰克因为看到了那玩具有个闪亮的灯,他想弄清那灯为什么会闪亮。 

但是,杰克的母亲却认为,杰克不懂事,性子急。若是母亲认真了解杰克的需求,就可以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闪亮的方法,这样做可能会使孩子的情绪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会感到母亲对自己的认可。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任性,事实上,宝宝的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这个结论。 

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宝宝为了达到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哭闹不止,把父母搞得筋疲力尽。有人把这种任性归咎于父母对独生子女太娇惯,其实不尽然。虽然有些任性行为是父母溺爱所致,但是并不全是如此,尤其是年纪小的宝宝。 

5岁以下的宝宝的任性行为,多是由于心理上存在某种需求所致。比如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可能是为了发泄;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他可能是为了得到关注;有的孩子在客人来了,就喜欢拿着东西乱扔,做一些无理取闹的行为,他可能是为了表现一下自己。 

父母对宝贝的这种任性行为既不可唯命是从,也不要断然拒绝,而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毕竟它也是宝贝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得到尊重。 

02

双休日,黄女士领着3岁多的女儿去逛商店。本来黄女士兴致很高,谁料到,女儿却莫名其妙地发起脾气来,怎么哄都不管用。 

没办法,黄女士只好抱起她往外走。就在黄女士蹲下身去的瞬间,她突然发现:眼前不是色彩斑斓的商品,而是晃来晃去的人腿。 

怪不得孩子发脾气,原来她的感觉与大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有的时候,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武断地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可是事实上真相并不是这样的。当宝宝突然乱发脾气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认真去了解其心理的感受,理解其任性行为。 

面对宝宝的任性行为,退让或者听之任之,都不适合,而应该静下心来,了解前因后果,满足宝宝的合理需求。 

有一天,丽丽从幼儿园回来,闹着要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正忙着手上的活,因此没理她,结果她就哭起来,怎么哄也哄不住。 

丽丽妈妈静下来想想:“宝宝一天没见到妈妈了,为什么就舍不得一点时间来满足她的合理要求而要等她犯性子呢?” 

后来,丽丽妈妈不再拒绝给丽丽讲故事了,若是实在太忙,她就先向她道歉。这样,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也就不再和妈妈使性子了。 

以合理的方式,及时满足宝宝合理的需要,可以有效地防止宝宝的任性。如果一时之间无法满足宝宝的心理需求,则应该先行请求体谅,这样能够让宝宝获得尊重的感觉。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等宝宝任性发脾气了,再来答应宝宝的要求,这样的结果就是鼓励宝宝的任性行为了。 

当宝宝任性时,其心理需求若得不到安抚,他就很容易与父母作对,以哭闹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这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在于父母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父母应该重视宝宝任性行为的心理需求,采取尊重的态度,对其任性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解,并满足其合理的要求。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