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家教理念: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
家庭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家庭教育案例: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有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预想的目的。
例如,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妈妈给5岁的儿子盛饭时,不小心把饭洒在桌子上一点儿,这时儿子竟然对妈妈说了一句:“妈妈,你真蠢!”
妈妈先是一愣,而后勃然大怒,向孩子大吼道:“闭嘴,你怎么可以说粗话?”
儿子被妈妈的这种气势吓着了,忙解释道:“我没有说粗话,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这样说的。”
妈妈真的生气了,继续冲孩子大吼:“说粗话,还敢狡辩,你是不是找打呀?”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制止孩子说粗话,以及预防孩子以后再说粗话。那我们来看看这位妈妈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
妈妈教育孩子不要说脏话,孩子告诉妈妈“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这是孩子对妈妈教育的反馈。然而,对待孩子的这种反馈,家长却表现得特别气愤,认为孩子是狡辩,并扬言要打孩子。那么,孩子会不会听妈妈的话,从此就不再说粗话了呢?
答案是“不会”。
首先,孩子认为他说的那句话并不是粗话,因为他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虽然妈妈厉声告诉他那是粗话,但孩子并没有认同,因为妈妈仅仅是要求孩子闭嘴,并没有跟他解释那句话为什么是粗话。因此,事实上母子俩对“你真蠢”这句话是不是粗话存在很大的分歧,所以孩子以后还会继续说这句话。
第二,针对孩子的反馈“我们班小朋友都是这样说的”,妈妈没有做出很好的反应,甚至是没有理会孩子的反馈,就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你再说粗话,我就打你!”当然,孩子也许会屈服于家长的压力,不在家长面前说粗话,但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在家庭之外说粗话。现在很多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说粗话,但一出家门粗话就一串一串地从嘴里“蹦”出来,往往就是由于家长忽视或没有正确应对孩子的反馈所造成的。可见,事例中那位家长的教育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正确对待孩子反馈的方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位家长的做法。
妈妈:你怎么说粗话呢?
孩子:我没有说粗话,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
妈妈:“你真蠢”这句话就是粗话,是表示对一个人的蔑视,任何人听到这句话都会很伤心的。
孩子:可是我们班小朋友们都这样说。
妈妈:我们不管别人怎么说,对别人讲这样的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别的孩子不讲礼貌是他们的问题,但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个讲礼貌的孩子。
在这组对话中,妈妈就对孩子的反馈作出了很好的回应,既做到了尊重孩子,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引导孩子不说粗话,做个礼貌的孩子。事实上,这位妈妈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反馈效应原理,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