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培养:化解孩子的分离焦虑症,从细节入手

  • A+

性格培养 

化解孩子的分离焦虑症,从细节入手 

国内“十一”小长假结束后,很多孩子都开始上演“妈妈不要去上班,宝宝不要去上学”的“琼瑶剧”。美国也存在这个问题,最近美国有很多节日,幼儿园也时常放假。每次放假后开学的第一天,我送小D去幼儿园时,门口的场景真的好惨,很多孩子都抱着父母的大腿哭喊着:“妈妈,不要走!”“我要回家!”“不要上学!”

小D上幼儿园已经有一个月了,其间也出现过分离焦虑,但总体来说适应得挺好的。她绝对不是那种心很大、容易适应陌生环境的孩子,但她还是比较快地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即便遇到节假日,也没有出现过于激烈的反复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一些细节方面做得比较好,帮助她顺利地度过了分离焦虑期。

关于分离焦虑,其实要解决的是情绪问题,而情绪是最为敏感、细腻的。因此,父母只懂一些粗略的大道理是不行的,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反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实战心得。

什么是分离焦虑症

6个月之前的宝宝,以为东西只要看不见就消失了,慢慢地他才开始明白,原来东西即使看不见了,也还是存在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认知发展里程碑,叫“事物永久存在性”(Object Permanence)。正因为如此,孩子才会出现“分离焦虑症”,因为宝宝开始明白:妈妈不见了,但她还是存在的,他希望妈妈立刻出现,如果没有出现他就会大哭。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现分离焦虑症是宝宝认知进步的表现。

第一次分离焦虑症 一般出现在宝宝6个月时,我在上一本书中分享过这个阶段的应对方法。另一个分离焦虑高峰期出现在宝宝2岁半左右。

ai15.

建立一个告别形式 

这一点最关键,即妈妈千万不要偷偷溜走,相反要花时间和宝宝建立一个告别形式。很多妈妈给我留言说,每次临上班前,孩子就大哭,于是长辈就让她偷偷溜走。这种做法也许短期有用,孩子暂时不哭了,但等孩子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后,下次就会更黏妈妈,因为他知道如果不黏着,妈妈就会突然不见。因此,一定要跟孩子建立一个说“再见”的形式。

1岁半以后的孩子开始有点儿“小大人”的感觉了,如果在告别形式中赋予孩子一些责任,他会更加容易接受“妈妈要离开”这个事实。比如,小D爸爸每次上班时,我就会陪着小D送老公到门口,老公和小D说“再见”,并且和小D说:“你能帮爸爸照顾好妈妈吗?”然后和小D击掌。一开始小D还是会哭,会难过,但坚持这么做一段时间后,随着慢慢长大,她似乎明白爸爸给了她这么大的一个任务,顿时非常具有主人翁精神,现在能够豪爽地和老公击掌,还比画出一个“OK”的手势,好像我真的要靠她“罩着”似的。

每个周末我要出门时,老公也会带着小D送我到门口,我和小D亲亲,然后说再见,同时我会跟小D说:“你能帮妈妈关门吗?”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任务,却让小D觉得自己身负重任,从而更加容易面对分离这件事。

明确告知孩子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小D刚开始上幼儿园是上半天,大概3个半小时。对于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3个半小时”是很抽象的概念。我了解了幼儿园的时间安排后,每次都跟她说:“等小D吃完零食,妈妈就会来接小D了。”这样一个具体的安排,会让孩子更有盼头,从而也更容易融入新环境。对于职场妈妈也是一样的,妈妈不要简单地说“到晚上6点半,妈妈就回来了”,可以具体到“洗完澡后,妈妈就回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妈妈答应了孩子什么时间回来或什么时间来接孩子,就一定要守时。我答应了小D“等你吃完零食,妈妈就回来”,每次都会提前在幼儿园门口等着她。宁可我等她,而不是让她等我,这样就会让她明白,妈妈说话是算数的,相当于给她吃了“定心丸”。妈妈们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偶尔不守时也没关系,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本来就有“不安全感”,即使只有一次打破承诺,也会让他们不再相信你。

编成小故事,多讲给孩子听 

小D去幼儿园的前一个月,我买了校车模型和小房子积木来模拟学校。每天和她玩这些玩具时,我会时不时穿插着讲故事。下面就是我自己编的故事,着重强调妈妈和她道别,妈妈一定会来接她这件事。

小D明天要去上学了,我们一起坐校车,嘀嘀——校车就开到了学校。我们一起下车,你就会看见Judy老师。妈妈就会和小D说“再见”,小D也会和妈妈说“再见,妈妈!”

可是小D很舍不得妈妈,不想让妈妈走,这时小D就对自己说:“没关系,妈妈会回来的。我会和老师同学玩,等我吃完零食,妈妈就来接我了。”等小D吃完零食,妈妈果然就来接小D了。妈妈看到小D,就给小D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小D,妈妈离开后一定会回来的!

故事怎么讲,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改编,但其中关于道别的话语要尽量保持一致,等到真和孩子道别时,也要反复强调这些话语。

编一个你和孩子之间的故事,不但会让孩子做好分离的准备,对于安抚孩子情绪也是很有帮助的。小D开学后的第二周,我第一次离开课堂时,她就大哭大叫,哭得实在太厉害了,以至于老师不得不打电话让我回到课堂。小D见到我后,还是大哭大叫,我就是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安抚了她。我当时心里特别不舍,但还是做了几次深呼吸,平静下来后,我轻轻抱住小D,开始讲故事:

发生什么事了啊?哦,妈妈离开了,小D舍不得,觉得好难过,于是小D就哭了。小D哭啊哭,可是妈妈还是没回来,于是小D很愤怒,就开始大哭大叫,因为小D实在太愤怒了!(认可孩子的情绪,并给情绪命名)

但妈妈告诉过小D,妈妈离开后一定会回来的。现在妈妈就回来了!(再次强调关键信息“妈妈离开后一定会回来”)

现在小D跟着妈妈一起深呼吸,让自己慢慢地平静下来。吸气——呼气——,慢慢地,我们的身体就平静了。(教会孩子如何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

准备好这样一个故事,能够帮助妈妈在关键时刻对孩子进行安抚,毕竟每个妈妈面对孩子的大哭都会慌了阵脚。我亲眼见到小D班上一个同学的妈妈,赶到教室后看到儿子大哭,自己的眼眶立马也红了,于是她抱着孩子一个劲儿地说:“妈妈不走了,妈妈再也不走了。”开学已经2个月了,这位妈妈不得不每天留在教室陪孩子。

家庭教育特别提醒 

“母爱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最好的母爱就是懂得慢慢分离,得体退出。无论是职场妈妈去上班,还是送孩子去上幼儿园,都是父母自己学习如何“退出”的好机会。记得小D开学第一周,每天家长和孩子告别时,总有一个老师在旁边轻轻地提醒:“妈妈,微笑!”纵然你心里有万千不舍,和孩子告别时,请记得保持微笑,用你愉快的心情去感染孩子。

所谓“退出”,并不是退出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孩子终有一天要独立,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父母要做的不是舍不得,更不是死活不放手,而是帮助孩子具备面对分离的能力。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