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青春期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阻隔
他的门一直上着锁——遭遇家庭变故
青春期故事
爸爸重病住院,妈妈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并且担心恐惧,萧华却不但不帮助妈妈,反而对父亲的病表现得异常冷漠、毫不关心。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妈妈对萧华说让他一起去医院看看爸爸,没想到萧华冷漠地说了一声“没时间”,就回自己屋关上了房门。
本来就心力憔悴的妈妈看到儿子这样不通人情,觉得养这样的儿子简直就是毫无指望,哭了一夜,第二天来学校找我诉说。
我宽慰妈妈:“孩子在遇到紧急事件时的应激反应是不一样的。孩子在听到爸爸病重时是什么反应?”
孩子妈妈说:“这孩子很奇怪。我当初告诉他爸爸病得很重,医生嘱咐了很多事情时,他竟然晕倒了。后来就和没发生过这件事一样,再跟他说,他就拒绝听,也拒绝去看他爸爸。”
“那孩子平日里一定和父亲很亲?”
“这孩子和谁都不亲,只是更愿意和他爸爸聊:他爸爸只要离开家,他就好像有些失魂落魄的样子。”
听了孩子妈妈的这番话,我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认知:孩子本身性格内向,与爸爸心灵相近,对爸爸的依赖感也比较强,接受不了爸爸生病,尤其是严重的情况孩子并不了解,只按照自己想象的严重程度,估计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强烈的应激反应使他表现为茫然、排斥、不能面对。
我告诉孩子的妈妈,这是孩子内心体验强烈的应激反应,还有可能会出现连妈妈也不理睬的情况,甚至也可能不再理睬自己平日里最好的同学,再进一步可能会在生活细节方面出现疏懒怠惰的状况。但是,这并不表明孩子就是一个寡情冷漠的人,不要被孩子的表象伤害,再回过头来指责、伤害孩子。
我告诉孩子的妈妈:第一,要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不要在情感上苛求他,给他一定的恢复时间。虽然他表面上漠不关心,还是要每天细细地给他讲讲爸爸的康复状态,转达爸爸对他的希望和鼓励。第二,让孩子负责去做一些事情,一些他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去做,比如给自行车打气、把自行车搬进车棚等,让他在具体的事务劳作中分散一部分精力。第三,密切观察,如果孩子的应激反应激烈而过度,则要及时就医。
现在,萧华的父亲已经出院,虽然不能正常上班,但是表面上看起来已经和正常人无异,而且能够在家里和孩子天天见面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家庭的氛围又回到了从前,孩子脸上的笑容逐渐恢复了。
青春期故事分析
中学生虽然已经不像儿童那样完全依附于家庭,但他们与家庭的联系仍然是十分密切的,对家庭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因此,如果亲人,特别是挚爱的亲人去世或重病,对他们的打击是很大的。
这种生活中的危机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尤其会导致情绪状态不好,导致长期处于忧虑.焦急、担心甚至烦躁不安中。在这方面,女孩子表现得更为严重、典型。如果家人生病时间较长,甚至会影响到孩子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许多孩子因为家人去世或生病,精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没有心思学习,成绩出现下滑,甚至会对学习成绩的下降听之任之,失去了原有的理想和抱负。除此之外,很多突遭变故的孩子还要适应突然增加的心理负担和责任感。孩子的心理反应是因人而异的。
案例中的三个孩子基本上能代表绝大数青少年在面对家人生病、去世时的普遍情况。这并不是极端的例子。
给青春期孩子家长的建议
遇到这类事情,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好,家人也好,不能一味回避,要尊重孩子的知情权,帮助孩子客观分析变故的实际影响和可能影响;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生老病死,明确自己目前要处理的事情、以后要负起的责任;不要有意夸大不幸的后果,告诉孩子要珍惜生命,珍惜爱;努力使孩子明白,不幸的事情很可能是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将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更坚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