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方法:爱“咀嚼”的小精灵——孩子咬人时该怎么办?

  • A+

家庭教育方法 

爱“咀嚼”的小精灵 

孩子咬人时该怎么办?

有一种学步期孩子的攻击行为—咬人—真的让父母和照料人很惊恐。大多数咬人事件发生在从孩子14个月大到3岁之间,这与语言能力的发展阶段是重合的。咬人通常表明的是沮丧或愤怒,尤其当一个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时候。

从发育角度来看,孩子们在会说话之前就掌握了对双手的控制。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学着用简单的手势来要食物,表示自己想多要一些某种东西,或者表明自己渴了而不是饿了。提倡教给孩子通过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的人声称,能用手势的孩子不大可能会求助于攻击行为。对于一个还不会运用语言的小孩子来说,这种简单的手势是能学会的,并且可能是你想要考虑的一种选择。

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出牙和“咀嚼”的需要也会引起咬人。给孩子提供可供咬嚼的胡萝卜条或苹果片,供咀嚼的葡萄干,以及可供吮吸的橙子瓣儿或冰冻果汁棒,会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刺激,并能以更合适的方式满足其咬的冲动。咬人甚至可能是生动地想象的结果。20个月大的特迪,有两个星期会咬从其身边走过的每个人的脚踝,后来,一位观察力敏锐的大人意识到,他是在模仿姑姑新养的小狗的啃咬动作。

关于咬人行为,最一致的解释就是其与冲动控制能力的关系。小孩子们缺乏有效的冲动控制(要记住,学步期孩子的前额皮质还在“建设中”),这使得他们会立刻对沮丧作出反应——并且通常会超出他们的有意识的控制能力。冲动控制能力是逐渐形成的;到三岁左右,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和神经系统的日趋成熟,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会使大多数咬人的行为减少或消失。同时,无论是什么原因,咬人对于咬人的孩子、被咬的孩子以及涉及到的每个大人来说都是令人不安的(更不用说疼痛了)。我们不能确定谁的感觉更糟:是咬人孩子的父母,还是被咬孩子的父母。被咬孩子的父母会感到愤怒,并想要保护孩子。咬人孩子的父母会感到尴尬,并想保护孩子。如果他们理解儿童的发育,双方的感觉就都会好一些。

170

那些因为一个孩子缺乏语言能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沮丧而发生的咬人,会随着这个孩子学会用语言以更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而逐渐消失。而回咬孩子、用肥皂洗孩子的嘴巴,或者在他的舌头上抹辣椒酱,都是没有帮助的;这些反应更可能导致冲突升级,而不是解决冲突,并且可能被认为是虐待。

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够解决咬人问题。最有益的回应方式始于一个基本的因素:监督。咬人的孩子必须得到认真的监督。要找出其中的模式。你的孩子是在一天中某个特定时间咬人吗,或许是在他饿了或累了的时候,或者是身边发生太多事情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了一个模式,就要运用你的了解,在那些时间保持格外警惕。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