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懂的教育心理学:处理好“糟糕”行为——嫉妒

  • A+

家长要懂的教育心理学 

处理好“糟糕”行为——嫉妒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会出现一些“糟糕”行为,让父母头疼不已,不知应该如何教育引导。其实,孩子表现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透露着他奇妙的内心世界。父母只要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并加以引导,其行为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嫉妒——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

兰兰自幼聪明伶俐,深受周围亲属和老师的喜爱。在一片称赞声中长大的她,渐渐变得异常地争强好胜,容不得别人有任何强于她的地方。

考试时,如果别的同学分数考得高一点,她就会嫉妒、生气,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事先知道了题,或者是碰运气。兰兰喜欢打扮,而且总要和同学们比。有一次,一位同学买了一件漂亮的小外套,别的同学都称赞不已。这让兰兰很不高兴,她暗中嫉妒,背后说那位同学的坏话。就因为她总是在人前人后诋毁他人,最后,导致没有同学愿意接近她,结果自己将自己孤立了起来。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嫉妒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的表现,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始情感。儿童的嫉妒是儿童将自己与别的小朋友做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是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比他强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的复杂情感。

其实,嫉妒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嫉妒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产生的时间是很早的。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好多种情况都能使孩子产生嫉妒。比如: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夸赞那个小朋友几句或者表现得亲昵些,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对外来的小朋友采取不友好的态度;如果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没有,心里就会不好受;两个孩子玩游戏本来玩得好好的,一个孩子看别人搭积木搭得又快又好,自己却怎么也搭不好,很着急,索性把两个人的积木全都推了,“我搭不好,你也别想搭成”,这就是孩子的想法。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嫉妒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anoying1

儿童的嫉妒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明显的外露性

这是儿童嫉妒心理与成年人嫉妒心理最主要的区别。成人往往会考虑各种因素而尽量掩饰自己的嫉妒心理,而幼儿一般会通过具体的言行直率地表露自己的嫉妒情绪,他们通常不会考虑自己的嫉妒是否会引起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等后果,此特点可以帮助父母或老师及时发现幼儿的嫉妒心理。

2.直接的对抗性

因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他们往往会直接地将因自己的嫉妒引起的不快情绪,归责于自己所嫉妒的人,进而会对嫉妒的人或事做出直接的对抗行为,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比如,直接打骂他所嫉妒的人,毁坏令他嫉妒的具体物品等,而不会以其他替代的方式间接去达到发泄自己心中不满的目的。

3.鲜明的主观性

儿童认识事物一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们往往会以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为标准,简单地对事物进行分类。因此,当其他儿童比自己强或其他儿童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时,就会因外界的事物不符合自己的意愿而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快。此种不快心理就是嫉妒心理,它具有强烈鲜明的主观色彩。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