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品德培养之一提高自理能力 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 A+

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专题一:品德培养

提高自理能力

案例

放学回家时,妈妈发现向向的喝水杯没有带回来。向向说,今天下午去操场活动,把水杯放在操场边上,活动结束后,自己忘了拿。这已经不是向向第一次落东西了妈妈心里一面自责早晨没有提醒孩子把水杯带回来,一面又为不知道如何改掉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而苦恼。

向向爸爸的工作忙,向向主要由妈妈带。自从向向开始读小学,妈妈就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上心:每次放学后帮她整理家庭作业清单,督促她做作业、检查作业、整理书包。当发现向向有丢三落四的情况后,妈妈便把“记得……”挂在嘴边了。尽管妈妈的提醒有些效果,但向向丢三落四的毛病似乎总也改不掉。

解析

自理能力,是指一个人独自处理与自己相关的各种事务的能力,与自己相关的事务包括日常生活琐事、人际关系等,自理能力既体现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也体现了与个人行为相关的心智能力。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各年龄阶段有关联性,也有不同的关注点。例如,小学阶段的自理能力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密切关联,包括学会整理自己的文具盒、书包,收纳好自己的物品,自己排队取餐、用餐,记录自己的学习任务,等等。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更快,能够更好地跟上老师的节奏,更容易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

从案例可知,这是一位温柔的、尽心的妈妈,当孩子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时,她没有呵斥和责备,而是思考如何帮助孩子面对问题。遗憾的是,妈妈看到了孩子在适应学校生活方面的一些问题,却归因失误—一认为这是孩子的粗心、记不住导致的丢三落四。她希望通过提醒孩子“记得”来解决问题,但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妈妈的“帮忙”出于好意,实际上却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帮忙”下,向向将更加难以形成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生活的自理习惯。

20211223144630_11617

家庭教育指导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需有充分的认识,要看到孩子在适应学校生活方面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困难,给予理解、支持和信任。孩子踏入小学意味着他将在校园里独自面对学校生活,家长需要有这个意识。家长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指导、代办,但不能代替孩子在学校里处理各种事务,需要教会孩子自己去面对和处理。这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家长应少苛责,用孩子听得懂的、具体可操作的话语教导,才可能真正帮到孩子。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能够做到物品有条理、生活有秩序,那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就更为容易。例如,家里的空间是有序的(空间分区),家长或孩子的卧室有睡眠区、学习区、娱乐区、储物区等,不同的家用物品被分类放置到相应区域,并且空间内保持整洁,那么,孩子在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和课桌时就很容易形成空间分区的意识,有条理地放置物品。当书包整理得有条理了,孩子在课堂上拿取物品也就有条理了。

3.让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进入小学,有些事情是孩子能够并且应该独立完成的,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以下事情:独立完成饮食起居,有意识地参与餐具摆放、自取餐具、自己收拾,自己按点起床睡觉、穿衣洗漱等;独立整理自己的学习物品,小到文具盒、书包,大到课桌、书房等;独立记录和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如果遇到问题或困难,应该自己主动寻求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独立完成分配给他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