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家长教育
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做到共情
所谓共情,即同理心,是体验他人内心感受的一种能力。共情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并且为了他人而调整自己的言行。比如,为了不对他人造成伤害,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当别人哭泣时,能够体会别人的感受,及时送上安慰;别人笑了,知道那是开心,能够与之分享快乐。
共情是高情商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沟通策略,更是一种教育方法。父母通过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与孩子共情,不但有利于亲子之间顺畅沟通,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不久前,从朋友那里听闻这样一件事:
朋友的儿子上初二了,放学回家向朋友抱怨:“我们班主任不讲道理,不让我们穿短裤上学,学校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很多班也没有这个要求,他管得太宽了!”男孩说这话,目的是让他爸爸在即将召开的家长会中向班主任提议。
接连几日,朋友夫妇与儿子为了这件事展开了辩论。朋友的观点是:“虽然夏季炎热,但穿短裤有失学生风范,老师不让穿也有道理,
没必要和老师唱反调。”
男孩气得哇哇叫,大声辩解:“天气太热,穿短裤凉快,而且其他班的同学可以穿短裤,为什么我们班主任不允许?你们大人都是一伙的,根本不理解我们孩子的想法。老师的话又不是圣旨,凭什么非听不可?”
其实,穿短裤的问题不过是冰山一角。男孩真正的不满在于父母不能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不能理解他的想法。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严肃管教,在家里又要承受父母的谆谆教导,而遇到愤愤不平之事时,还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男孩自然憋得慌。
10-16岁的男孩就像刚爬上一座小山坡,而父母站在半山腰,两人所处的位置、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半山腰有半山腰的远见,小山坡有小山坡的见识。父母若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与孩子共情,即可降低彼此间的冲突与对立,更有利于亲子之间互动。
当你觉得不理解孩子时,不妨告诉自己:我是否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非固执地坚持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当你试着转换角色,转变看问题的角度时,你就会发现:原来那些从孩子口中说出来的有些不可理喻的话并非空穴来风,并非胡编乱造,而是有依据的。如此,你就能理解孩子的心情和感受,就能更好地与孩子共情,从而赢得孩子的信任了。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