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孩子探索的兴趣——幼儿从探索环境中发展自己

  • A+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 关键期 

1~2岁孩子探索的兴趣——幼儿从探索环境中发展自己

我们发现,在2岁之前,孩子大都先探索对物质表面的感觉,将物体翻过来倒过去地触摸,注意物体表面是圆弧的,还是有棱角的,是大块的,还是细小的,并且用他们的手去感受物体的这些特质。9个月后,他们开始探索物体是否能够滚动,是否能够旋转,把整齐的物品弄乱,使物品移动发出声响。1岁半到2岁这个阶段,他们就开始探索物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比如说,哪些可以摞在一起,哪些可以装在里面,哪些可以排成一串……这些都是关于物体的空间关系、体积、质量、因果这些特质的探索。几乎所有的孩子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民族,哪个性别,在这个年龄段所探索的物质的特质都相同。

孩子在探索物质的这些特性时,全身每个细胞都处于感知和思考的状态,他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为他们的大脑收集了有关事物的信息,于是他们的感觉器官被高度地统合起来,大脑开始非常恰当地工作,肢体与大脑产生了非常和谐的配合状态。大脑的工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并创造出适合个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为日后几十年纯大脑工作和文化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我们知道当孩子在探索这些物质表面特征时,孩子的感官会受到丰富的刺激,在感官被刺激后,大脑的树突就开始连接,环境的元素造成大脑连接成为带有环境特征的样子,发展心理学中管这种模式叫作心智模式。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每个人内在的神经元模式就不同,神经元所形成的模式决定着一个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环境元素丰富,心智结构就丰富,环境元素单一,心智结构就单一,两个心智结构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无法沟通,当人类不适应某一环境时,其实是因为人的心智结构中没有与此环境共鸣的内容,所以无法处理来自这一环境的讯息。

这正如我们要培养一个能够打井取水保证自己生存的人,那我们首先要让他的心智结构中有关于打井的信息,并想法使他热爱打井,我们要使他对打井这件事有热切渴望。

然后我们会给他关于打井所需要的条件和成长机会,如能够持续去打井的意识和将来能够成长起打井力量的体魄和心力。有了这些,将来这个人就会为了打井去弥补自己所有的缺陷,需要力量的时候,他会去练习自己的体魄让自己有体力;需要知识的时候,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打井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并从中获得快乐。

对于人生来说,打井有如生存,水则有如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最能够考试的人,那么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就无须放上很多打井的玩具。一般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个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好公民。

那么孩子在现实环境中是怎样探索环境的呢?我们来用一个案例说明:

坤坤来到幼儿园时,刚1岁9个月,妈妈认为家里的环境不适合孩子的发展,自己又无法辞职在家里陪伴他,于是把他提前送到了幼儿园。那时,他只长了四颗牙,只会说一个字,就是物体从高处掉到地上所发出的声音——梆。不知为什么,他不叫妈妈,也不叫爸爸,由于长期被人抱着,他的腿没有力量,经常走几步路就会一屁股坐在地上。

老师对他进行了工作的刺激,坤坤很快就开始发疯地工作,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很快地将口、手、腿的敏感期都过完了。

突然有一天,所有的小朋友从屋里出来进行户外活动时,都找不到自己的室外鞋了,教室门口乱作一团。老师到处找,也没找到那些鞋子,大家非常纳闷,几十双鞋子放在哪里都会是一大堆,怎么会无影无踪了?

这时,坤坤慢悠悠地从教室里出来,捡起最后剩下的几个单只鞋,一颠一颠地跑到垃圾筒旁,费劲地用脚踩着垃圾筒盖的开关,把手中的鞋子扔进了垃圾筒。老师们看到这个动作,兴奋极了,他们终于知道鞋子在哪里了,跑过去一看,垃圾筒里几乎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鞋子。坤坤的老师这时才恍然大悟地说:“怪不得早晨跑步的时候他溜了出去,怎么劝他也不进来。

把这些鞋子从门口搬到垃圾筒需要无数趟,虽然不足20米的距离,对坤坤来说也不算太近了。”从此老师注意到他每天都会做这件事情,老师没有提示他注意,也没什么表示,知道他正在探索空间,于是每天在他工作完后,端一个筐子到垃圾筒边去把他扔进去的鞋子一只只地再捡回来。就这样每天要捡好多次。从此坤坤的身体一天天地强壮起来,腿也更加有力量。

babyemotion4

扔了一段时间鞋子后,老师们发现,坤坤开始每天偷偷地摸出去,非常兴奋地把别人的鞋子拿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去套在自己脚上。这表明坤坤对鞋子的探索已经从纯粹探索一般物体变成了探索可使用的物体,鞋子的功能被他发现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坤坤将教室门口所有的鞋子挨着穿了一遍,最后试的是老师的鞋子,坤坤会穿着各种各样老师的鞋子兴奋地来回走动,以感受鞋子的大小与他脚的关系。冬天到来的时候,室外已经很冷了,坤坤开始探索室内的物品,他不断地把阅览区的书拿着丢到暖气罩的后面,老师每次都要把暖气罩卸下来才能把他丢进去的书拿出来。他还把自己卷进窗帘里,把钢琴上的遮布拉下来,把地毯掀起来,这一切都没有离开对事物关系和空间的探索。

我们吃惊地发现,坤坤所探索的事物空间的领域远远超出我们成人对事物空间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这样去搞一项研究,怎么会不深入、不到位呢?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