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更要懂孩子:来自孩子的声音——杜绝母乳的危害

  • A+

爱孩子,更要懂孩子 

来自孩子的声音——杜绝母乳的危害 

大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婴儿长到一定年龄时,就要给他们断奶。因为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乳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在适宜时,就得让他们吃饭。虽然一开始很艰难,孩子也有些不适,但是,他们的肠胃得到了锻炼,会消化食物,并会从中吸收营养。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和母乳的情况有惊人的相似。

在一封信里写了这样一件事:

女儿是班上的中队委,没有当具体的班干部。因为她原来当班里的清洁委员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清洁卫生上,学习也退步了。我就把这些情况反映给老师,希望别让她当清洁委员了。于是,老师就把她的班干部给换下来了,她的成绩也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但是从她写的小作文里,我看得出来,她非常想再当别的班干部。我对她说,妈妈下学期到学校跟老师建议一下,让你当数学课代表或者宣传委员。我想她对数学不感兴趣,这样可以借机促进她的数学。不知我这样做是否妥当。

这位母亲的教育就出现了“越界”现象。孩子的事情最好由他们自己处理,父母可以担任指导的角色。当班干部为别人服务,对孩子来讲是一份光荣的责任,是对孩子能力进行提高的一个机会。父母的“包办”就像永远断不了的母乳,既没了营养,又阻碍了孩子的成长。鼓励他们独自面对自己的问题,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是父母的教育重任。

受传统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中国的父母习惯了从小对孩子的“包办教育”,这一方面表明中国父母重视教育,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父母希望把自己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成长发展,表现出塑造孩子的强烈意识。

一封信里写道:

孩子一出现错误,我就让他写检查。然而每次写是写了,说教一番还是不行。在这个孩子身上,我费尽了心血,每个星期都“大谈”一次,无外乎是“上课认真听,脑子跟着转”的老调子,他腻了我更愁……

更可怕的是我现在管他倒成了“冤家对头”,与上学期相比明显有不耐烦,顶撞的现象。

可以看到,千篇一律的教化越来越不起作用,孩子烦了,麻木了,像产生了“抗药性”一样,任凭父母大道理,小道理的“围攻“,他们就是无动于衷。

物极必反。中国父母过度强调了作为教育者一方的教化作用,却忽视了孩子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会有一种自我教育能力。这种自塑来自孩子本身,对孩子有一种内在的渗透性、持久性和稳定性的作用。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来自内心的自我的“教育”,这是外在教育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151

我们从信里看看孩子是用怎样的方式在排斥父母的教育,争取自己的自我支配权利的:

你提醒他,他就嫌烦不愿听。他爸对他要求也很严,刚上初中时他的作业有时还给他爸看看,有些问题俩人还可以在一起探讨。随着学习上的问题多了,他爸就讲他,他也没有耐心了,态度不好时训斥他,他也就产主了逆反心理:你们说话我干脆不听,你们叫我向东,我偏向西。到初三时情况最严重,我们说什么他都听不进,不要我们管他的事。整夭也没心思学习,回来就听流行音乐。我现在知道了这就是我们没有按科学规律来教孩子而造成的后果,欲速不达。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我约束的能力,父母总是不能“大胆”地信任孩子的这种“本能”,总是不给孩子展示这种能力的机会。而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内心里的这颗“自我教育之草”在萌芽,在钻出地面,而父母一贯的教化就像压在这颗萌芽上的一块石头,阻碍着它的成长。

结果会怎样呢?孩子或许继续顽强争取,或者萎缩在父母的教化之下。

这时,家庭里多了孩子的逆反行为,实际上那是孩子的躁动。成长必有烦恼,必有矛盾,家长对此不要打压也不要回避,这是规律所在。父母要认清并顺应孩子的发展,像一个社会在新旧交替的历史阶段出现的阵痛一样。父母可以从社会发展中吸取一些经验,不做阻碍孩子前进的“太上皇”。

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忽略孩子的自塑能力,过分关注自己从上而下的教育方式,结果教化越多,孩子的逆反越重。其实孩子的逆反说明他们自身力量在成长,渴望发挥自己的力量。如果父母不把教育适时交给孩子自己,孩子会逐渐远离这份来自内在自身天赋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注意培植孩子的自我教育功能,因为这是伴随孩子一生、从内向外发生作用、效果最稳定的能力。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