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做教练型父母——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见惯,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

  • A+

早期教育:做教练型父母 

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见惯,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 

父母重视孩子的提问,孩子才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一个周末,我带小D在家附近的游乐场玩,看到一个混血女孩,大概4岁,旁边坐着一位中国的长辈,是她的外婆。小D一进游乐场就直接往这个女孩的方向跑,跟在她后面。这时,来了一个大概8个月的小宝宝,在我们周围爬行,他时不时地坐起来开心地拍拍手。两个女孩对这个小宝宝都很感兴趣,小D指着他对着我说:“Baby,Baby!(宝宝,宝宝!)”这时,混血小女孩的跑到外婆身边问:“那个宝宝为什么总是流口水?”外婆大声对那个女孩说:“关你什么事啊?别人家的闲事少管,外婆从来不管别人家的事。”

我听后觉得很震惊,后来几天我脑海里反复出现那个女孩被批评后失望的表情。这让我想起之前发生过的很类似的一件事。那时小D正在长牙,天天流口水。一天,邻居家一个6岁半的女孩Aida在楼道里遇到小D,她看了小D好久,然后也问了她妈妈一个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她一直流口水?”妈妈告诉她:“因为小D在长牙,长牙的时候就会流很多口水,你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小姑娘听完想了一下,继续问道:“为什么长牙就会流口水呢?”她妈妈回答:“亲爱的,这真是个好问题,但我也不知道答案,我们记下来一起去查资料吧。”

一周后,在楼道再次遇到Aida,她兴奋地跑过来跟我说:“原来每个人嘴巴里都有个工厂,会产生口水,如果我们的嘴巴感觉不舒服,工厂就会产生更多的口水,希望让嘴巴舒服一点儿。可是小宝宝的嘴巴太小了,口水太多就会溢出来,所以他们才流口水。你看,这多酷啊!”

当时我没对这件事很在意,直到最近遇到游乐场这件事,我才回想起Aida仰起头认真和我解释时语气里带着的兴奋劲儿和成就感。

我想,Aida那发亮的眼神背后,闪烁的是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吧,这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也是最宝贵的。好奇心是如此重要,但也是如此脆弱,也许在不经意间就会被我们扼杀。

child21

同样两个2岁的孩子,一个说“叶子是绿色的”,另一个问“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通常第一个孩子会受到更多的赞扬。知道答案的确值得肯定,但能够提问其实更应该被鼓励。我们都太渴望孩子知道答案,却忽视了孩子提问的价值。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答案更可贵,当孩子提问时,说明他是在动脑筋的,提问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父母重视孩子的提问,孩子才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提问?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意思是说,求学问,首先要学会提问,不学会提问,不是真正的求学问。孩子提出的“为什么”是他们思维萌芽的土壤,也是他们走进科学殿堂的第一步,更是孩子所有兴趣的起源,是让孩子探索知识的无限动力。

据说,一个孩子在4岁之前会问40万个问题,而父母如何回应孩子的提问,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不管孩子问多么奇怪、多么天马行空的问题,父母都该认真听完,然后鼓励他:“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呢。”“这真是个好问题,妈妈都没想到过呢。”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你知道答案,可以简要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但记得要对孩子说:“这是妈妈知道的全部了,也许还有更多的答案,我们可以一起去了解一下。”这样做,不仅能够鼓励孩子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明白:权威也是可以被挑战的,答案并非总是唯一或一成不变的。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